其实当我看到《我的美食向导》第五集是“山西风味”的时候,内心瞬间闪过的第一反应是:寻找山西美食,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啊!

山西的饮食是不成“菜系”的,就连山西本地的朋友,在饭桌上给外地朋友介绍当地名菜,也只能说出一道“过油肉”这样听起来朴实无华的大众菜来。

过油肉

至于说名声在外的“山西面食”,其实这几年风头早被隔着一条黄河的隔壁兄弟省份“陕西面食”将风头抢去。

不少外地人甚至分不太清山西面食和陕西面食的区别。

说起山西面食种类繁多、每天吃天天不重样,在某些语境下,也不是一种赞美,而成为一种食材贫乏的另类佐证。

至于其他更为日常的美食,笔者和接触到的一些山西人的反应大多是:那些东西有啥啊,都是些不入眼的吃食。

然而当跟随着《我的美食向导》节目组的镜头,去重温、品味那些耳熟能详的山西风味美食,竟然有种豁然开朗、重新认识到山西美食的独特地域风味和历史文化底蕴。

所谓山西风味,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山西省的地图,像是一个竖立在中国北方中间位置的平行四边形。

以雁门关为界,北边是塞北或称为雁北、晋北,南边一路南下直到太原盆地是山西中部,再往南的运城、晋城等地为晋南。

这也只是笼统的分法,毕竟山西左手太行、右手吕梁,汾河水哗啦啦流过中央,全省大都是山陵丘壑,因此也孕育出不同的地区饮食文化。

《我的美食向导》山西篇第一站从晋北开端的大同开始,其实在我个人的味蕾偏好里,山西美食中,也偏爱大同美食。

施展教授作为向导,更偏向于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去解读大同美食。

大同是一座有两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名城,是边塞重镇,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之地,这也直观地反应在大同美食上。

让陈晓卿老师用山西话赞扬“甑好测(真好吃)”的压豆面

这里有大同羊杂割、羊肉烧麦,这样明显带着草原风味的名吃,也有刀削面、莜面鱼鱼、夹心面、豆面,这样的农耕区诞生的杂粮美食。

荞面碗托

大同人吃牛羊肉要多过猪肉,这带着明显的游牧民族的饮食偏好,同时在面食加工上的精细技艺,又的确是农耕文明的特征。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征是,美食里所用到的佐料,如摘麻花、沙葱,也是从野地、荒漠里采集而来。

大同烧麦的皮薄如蝉翼、透如纸、同时韧性十足,造型别致精美,口感多汁鲜美,配上一口山西老陈醋,真是美死个人。

大同羊杂鲜而不膻、油而不腻,辣爽鲜香,回味无穷。

刀削面有筋有骨,光滑有弹性,夹心面(包皮红面)则融合了粗粮的风味和细粮的软滑口感,汤汁入味,入口顺滑。

夹心面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像夹心面、莜面鱼鱼、炸油糕、荞面灌肠、炒小米饭,这样的美食,都是属于典型的“粗粮细作”的范例。

如果非得给山西风味打一个统一的标签,我觉得贯穿整个山西各地方的美食里,都离不开“粗粮细作”这个概念。

高粱地

山西多山地,干旱少雨,造成了山西的农作物,除去古老的粟、麦,其余主要以各种五谷杂粮为主。

某种程度上,确实山西的可选择食材不多,然而正是在这样相对贫瘠的物产上,发展出了精细的美食文化。

如果大同的风味还有着游牧文明的影响痕迹,那么到了太原一带的山西中部,就是更加彻底的山西特色了。

一碗普通的小米,经过蒸、煮、冷冻、热炒等多种加工手段,最后给人一种高级的味蕾享受。

即便是听起来大众化的过油肉,来到山西,经过老陈醋的勾调、起味,也有了独特的嫩、酥、滑、香。

通过《我的美食向导》,我还了解到在太原还有一道当地名小吃“头脑”,也称为“傅山头脑”、“八珍汤”,是用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

据传说是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思想家、医学家傅山所创,既是独特的美味,也是无上的滋补佳品,也有着一份文化的传承。

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用有限、易得的食材,进行精细、繁复、独具匠心的加工,创造出花样繁多的风味,这也许正是山西风味美食的精髓所在。

其实山西的风味,除去这些名声在外的代表美食,那些寻常百姓家的吃食也更别具一格。

当我在《我的美食向导》里看到荞面碗托、莜面鱼鱼、炒拨烂子,这样的只有山西人才熟知的风味小吃,也能得到美食家陈晓卿老师的认可,内心涌起一丝别样的感动:

原来一直以来,我所熟知、热爱的那些日常山西风味美食,他们只是如山西人的性格一样,低调、内敛,藏在山河表里之间鲜为人知,甚至被自己人都习以为常地忽视,但当你有幸走近品味,一定会发现其独特的魅力。


我的美食向导(2023)

又名:China beyond Tastes

上映日期:2023-12-23(中国大陆)

主演:陈晓卿 / 

导演:陈晓卿 / 

我的美食向导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