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三期《我的美食向导》,我竟发现,不少美食形态虽有各异,但是其内核竟然惊人的相似。

这一期在喀什之行中提到的新疆假腰子,在遥远的摩洛哥,也有相似的记载

我不禁在想:如果远在万里之外新疆游子,在异乡碰到如此相似的美食,将会是如何一种感受——他乡遇“故知”,涕泪满衣裳?

我想这或许也是所有的美食类节目,在美食之外,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另一重讯号。

我看过的美食类节目其实并不多,从之前火爆的《舌尖上的中国》,到中国香港谢霆锋主持的《十二道锋味》,再到现在的《我的美食向导》。虽然本质上都是以料理作为核心。可实际上节目内都会有意无意的讲“文化”这种属性“材料”附加到料理当中。这从侧面说明了当前我国的观众群体早就不满足于单纯的做菜教程,而是企图追求每一道美食背后的文化属性,每一地区的饮食习惯所体会的地域性上的解答思辨上来。

同样是美食,中国的菜系虽然也有以清淡为主的菜系,八大菜系各有不同,却充分体会了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性的不同,这次《我的美食向导》导演总共选出了八座城市,我想,这也许是导演心中,最能体现现代城市美食文化的“八大菜系”吧。

高晓松曾经在自己的节目里面说过,“我发现中国的菜系更像是加法,把柴米油盐酱醋茶通通放在菜系里面进行加工。而日本的菜系则更像减法,厨师的主要任务是选择新鲜的食材来发挥食物本身的味道。”

但其实,即便是日系的菜式,在广东这边,也可以找到许多相似的影子,在海鲜这一块,广东人就偏爱白灼、清蒸,沾上酱油,回归食材的本味,或许是都生在大海边上的原因,或许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被岛国学去了那么一星半点,只可惜以后,海鲜不知是否能再登上台面,食物的文化,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对此我并不评价好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习性。自然在料理上体现出种种的不同。就如同都是做面食。西方的意大利面是甜的,而中国的山西刀削面则是辣的。西北好吃辣,就如同中亚喜好甜食一样,在节目当中,生活在喀什的新疆音乐人何力,便带陈晓卿尝试了喀什的早点,不少沿着丝绸之路而来的甜食,也留在了喀什。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道名为“哈利瓦”的甜食,热油中撒入面粉,再加大量糖水,不断搅拌,直到淀粉糊化,质地粘稠,对热爱甜食的人来说,这是美食,但如果对于减肥中的人而言,这便是热量炸弹,但至少在享受美食的那一刻,或许一切都得以抛之脑后。

正因为美食文化的多姿多彩,所以美食类的节目发展至今天。早就已经不是单纯的做菜的教程了,在互联网娱乐发展极致的今天,美食类节目更贴切的形容是人民风俗的一种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是各地、各民族生活风俗的一种文化交汇。

喀什,作为丝绸之路的链接,来来往往的人们在这里留下了美食,不少人又因为美食,翻山越岭至此。

西方的文化内涵凝结到了美食上面,中国人的朴素情怀同样也体现在我们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中。

或许,在《我的美食向导》中,当我们谈论美食时,美食,不再仅仅是食物,它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厨师的匠心独运,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传承。它也是情感的载体,是妈妈的味道,是家乡的回忆,是亲情的纽带,是友情的见证。美食,它更是人与人之间珍贵感情的体现,它诉说着故事,传递着情感,让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品味着生活的滋味。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如果时间充足,那么他就一定要精心准备美味的料理来关怀每一个自己在意的人,美食当中所包含的感情、文化,或许也正是构成“最是美食抚人心”的原因吧,《我的美食向导》这部节目并没有让我失望。同样是那个味,同样参杂着人文关怀,同样就给观众们自我思考剖析的空间。


我的美食向导(2023)

又名:China beyond Tastes

上映日期:2023-12-23(中国大陆)

主演:陈晓卿 / 

导演:陈晓卿 / 

我的美食向导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