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了!山东花馍会闻名全国,竟然是因为黄河

陈晓卿的美食节目,总是能在展现美味的同时,又带领观众走进食物背后的故事。

在《我的美食向导》最近更新的山东篇里,他不仅为观众呈现了各式各样的山东美味,还层层剥茧般地向观众解释了,这些食物之所以会成为山东的地方特色,究竟是哪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蛤蜊油。

这种形似蚝油,味似鱼露的调味料,外地人闻所未闻,青岛人也鲜少听说,只有距离青岛市区不到30公里的红岛才有这种特产。

究其原因,是这里地处胶州湾最内侧,风轻浪小,海水咸淡适中且营养丰富,是社恐蛤蜊偏爱的避风港。

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再配以海边人家的智慧,如此才锻造出了这种当地独有的蛤蜊精华。

比如咸汤。

很多人以为这种糊里糊涂、面嘟嘟的特色食物,看似什么菜都能往里面放,是因为它本身比较包容,怎么做都美味。

其实不然。

事实是因为,曾经由于黄河泛滥而受灾的山东当地人,没法过得精细,只能在做饭的时候,把家里仅有的一些东西全都放在锅里煮,长此以往,造就出一种饮食习惯。

而人们的舌头和肠道的菌群是有记忆的,一吃这个就会觉得更好吃也更好消化,所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如果说山东咸汤的诞生离不开黄河的泛滥,那么山东面食的兴盛,则离不开黄河的滋养。

上百万年间,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山东形成冲积平原,使得这里土壤疏松肥沃,成了品质最好的小麦生产区。

所以,当地百姓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创造了以小麦面粉为主体的各种面食产品。

历时两小时、按压300次才能制作完成的锅饼,外表焦脆,内瓤紧实,直径长达半米。

很多游客会被它外观的硕大吸引,但只有北方人,才能体会其中咀嚼的快感和麦香的浓郁。

用不同发酵程度的面团,搭配出三合面才能制造出的油旋儿。

要先烙,再烘烤,成熟后的个头看着不大,但薄脆,绵软和香酥三种不同口感,全都集中在这一个小小的烧饼里。

一口咬下去,尽是油脂带来的满足感。

瘦高的馒头蒸制全程不塌软,靠的是老面发酵和山东特色的戗面手段,外观只是其次,紧密劲道,层层叠叠的内瓤才是其精髓。

不过,要说山东面食中的王者,那必然是“花饽饽”,也就是闻名全国的山东花馍,特定的造型对应不同的节日,也涵盖了人生的不同节点。

此时,自然馈赠的小麦,经由人类的巧手装扮,已经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

除了上述特色食物以外,羊汤也是山东的区域性骄傲。

曾经的齐国和鲁国,地理位置与山东基本重合,山东人的优良品德,正是来源于齐鲁故国的农耕文化,而山东人的饮食也深受过往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沿着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去看的话,能够清晰地发现,山东的羊汤,往东边的清汤多,往西边的浓汤多。因为羊汤是老味的传承,而浓淡则是历史的印迹。

回望历史,鲁菜作为一种菜系,曾在全国辉煌一时,也曾让山东人引以为傲。

从晚清到民国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之前,山东鲁菜在全国菜系中占据着王者地位。

但是到了今天,山东鲁菜的地位再也不复从前。

究其原因,不外乎时代的发展,使得痴迷于鲁菜的主人变少了,需要服务的人群少了,它的历史地位自然也就下降了。

不过,鲁菜总结出的40多种烹调技法,依然在影响着当今的厨师们,有不少年轻的厨师,依然会在其中寻找灵感,比如北京厨师王浩全。

他的鲁菜餐厅位于北京的中心地带,但他已经连续三年,每个月都会抽出几天往山东走走,为的就是在鲁菜的发源地探寻更多的烹饪技法,从而用来研发新的菜品。

他在节目中请陈晓卿试吃的鲍鱼,就是借鉴了山东博山所特有的沤底烹调技法,他认为,这些逐渐被大众所忽视的传统技法,恰恰是青年厨师最应该学习的。

只可惜,他以沤底菜为灵感烹制的这道鲍鱼,暂时还没能登上餐厅的菜单,但陈晓卿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失败。

在他看来,一道菜虽然没有走上餐桌,但也不会一直留在原地,如今更多的厨师在祖辈的手艺中寻找灵感,传统菜也越来越为人所知,这其实是合则两利的事情。

循着陈晓卿的脚步,我们品味了山东的美食,也体味了山东的历史和山东人的智慧,更看到了山东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我的美食向导》我们仿佛和他一起,以食物为时光机,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既考古了齐鲁的深厚底蕴,也感受了山东的持久魅力。


我的美食向导(2023)

又名:China beyond Tastes

上映日期:2023-12-23(中国大陆)

主演:陈晓卿 / 

导演:陈晓卿 / 

我的美食向导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