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保障,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衣食住行里的食,中国古代也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吃也是全世界人民不约而同的享受,即口腹之欲。食色性也,是我们古代哲人对最基本人性的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讲,吃跨越了民族、阶级、文化、族群,甚至时空,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的追捧前所未有且令人瞠目。

有人吃成了胖子,有人吃的是美食,区别在哪里呢?

有文化的吃,才叫美食!

美食往往和文化联系在一些,尤其在中国,你不仅要喜欢“吃”,你还得会“吃”。

这口锅一定得甩给咱们中国文化的祖师爷——孔老夫子,因为他老人家就很会“吃”。

他吃东西得“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有些东西他是不吃的,“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

吃东西的时间也很讲究,“不时不食”

......

在孔子的眼里,美食是一种境界,君子的境界。

在至圣先师的影响之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对吃总是有种近乎迷恋的执着。

把这种执着发挥到极致的就是宋朝的大才子苏东坡。

苏轼很会吃,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就是因它得名;

因为会吃,你几乎没有看到苏东坡的人生曾有过失望和悲伤,即使被流放海南岛,他依旧穿梭于山河湖海之间寻找美食。

因为他的爱吃会吃,原本对于知识分子是致命打击的流放在他这儿变成了一次公费旅游。

苏轼口中的美食是一种态度,积极乐观的态度。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美食,苏轼还会是那个“大江东去浪淘尽”的东坡居士吗?

我们今人还有文化美食吗?当然有了,大多数人会想到《舌尖上的中国》

我对片子里的这么一句旁白印象深刻——

“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说这句话时,我会自动脑补李立宏老师催人下饭的声音。

提到《舌尖上的中国》,那就不得不提节目背后的男人,也是节目总导演——陈晓卿,号称中国最会吃的人。

他最近新拍了一个美食纪录片——《我的美食向导》,顾名思义,在“美食向导”的带领下,去找寻当地的美食,每一集走访一个地方。

第一站是长沙。

网上最火的长沙美食街——东瓜山夜市,也是长沙出租车师傅的首推之地。

但陈晓卿老师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要找寻的是文化美食。

于是他在一个街头巷尾的去处找了一家馆子,点了一份《三秒爆肝》,然后第二天就跟着饭店老板小马买菜去了。

凌晨四点出发,两人在车上有说有笑,从四点钟的破晓聊到小县城的生活气息,从做饭聊到了做人。

“返璞归真”是饭店老板小马对美食和人生的总结。

要说起文化美食,那必然要聊一聊湘菜,而湘菜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组庵菜。

组庵菜是由湖南籍清末民初时期名人谭延闿及其家厨所创立,因为谭延闿字组庵,故以此命名。

组庵菜以“原材料选取精良、刀工处理精细、烹制技艺精湛、味道调和精准”的美食理念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被称为“湘菜之源”,

组庵菜里最精细、最能体现技艺,甚至最繁琐的是组庵豆腐。

把豆腐、肥膘、鱼肉、鸡肉分别剁碎,过筛成细茸,而且是反复过筛,再蒸制重塑成豆腐模样,最后淋上18种调味。

你说它是豆腐吧,好像不完全是,你说它不是豆腐吧,好像也还算是。

就像陈晓卿老师说的那样,这块豆腐不仅仅是豆腐,它已经被赋予了某种阶级属性,据说这是谭延闿在请最为尊贵的客人时才会拿出来招待的佳肴,客人在品尝美味的时候,谭老爷子还会在一旁解说美食的详细制作过程。

坐在电脑电视、手拿手机平板的各位看官有福了,原来我们就是最尊贵的客人。

我们中国人表达心意很含蓄,会在包子上雕个花,如果不是主人告诉你,你可能都不会留意。但要是把这份心意赤裸裸的摆在台面上,那就是“陈腐满眼”,说人话就是俗了。

如果你觉得这些菜不够接地气,那不妨试试下面的这些菜——

《干炒浅熏腊肉》、《生炒排骨》、《长沙肉炒肉》、《剁椒蒸翘嘴》......

清一色的和“辣椒”有关,无辣不欢正是长沙美食最大的特点。

而“辣”也是成了湖南人的一个精神,“耐得烦、吃得“辣”、霸得蛮”。

从名震天下的湘军到中国革命的摇篮,湖南人的性格就像辣椒一样,不管是他们打仗做官还是做事做人,都透露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

不知道是辣椒选择了湖南人民,还是湖南人成就了辣椒。

假如你有一天去了长沙,一定要尝一尝“辣妹子辣”这个好东西,这是一种咖啡,然后再配上辣椒,我觉得它要是炒作一下,应该不输于酱香咖啡吧。

如果辣是独属于长沙的味道,那鲜一定就是潮汕的代表词。

第二站就是潮汕。

鲜有两种,一种是最新鲜的鲜,刚把海鲜从海里捞上来就放进了客人的盘中,比如生腌,把浅腌的海鲜直接食用,那鲜味可想而知。

但需要温馨提示一下,很多外地人的胃不一定能接受这种鲜,请谨慎尝试。

还有一种鲜是放了很久的鲜,即干制海鲜,潮汕人把它称为黄金之味,时间越久,味道越鲜。

下南洋和走西口、闯关东并称为中国近代三大人口迁徙事件,这其中的主力军就是潮汕人。

当年他们在码头干活、前往南洋各地,让他们聊以慰藉的就是那一碗猪脚饭。

吃猪脚饭得蹲着,这是对先辈的缅怀,也是对历史的致敬。

一整只猪脚炖了足足6个小时,然后切成小块,连肉带皮裹着汤汁,一连干几碗米饭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向导告诉我们,猪脚饭得冷着吃,味儿才最正宗。

冷藏的猪脚饭遇上热气腾腾的米饭,冷热一结合,融化的汤汁就是裹在每一粒米饭上,而且猪脚饭经过冷藏之后,味道更加鲜香。

十几年以后,这些下南洋的华侨再次回来后,他们吃的可就不一样了。

他们每次在回来之前都会给家乡的餐厅打电话订餐,直接按照价格订餐,餐厅的老板为了对得起客户出的高价就会更加绞尽脑汁的去做菜,这也是潮汕菜直到今天一直绵延不绝的原因。

那这道白灼响螺就不得不提了。

响螺号称潮菜头牌,把响螺肉切成薄薄的一片,做出来的螺肉色咋如同象牙一样,口感脆软丝滑。搭配梅膏酱和虾酱一起,口感更好。

餐厅老板说,美食是很多潮汕华侨最后落叶归根的原因。

陈晓卿老师说,一个地方和另外一个地方说的讲得通,他们在口味上不会起争执。

仔细想来确实如此,方言和食物往往是一个强捆绑的关系。

不管人身在何处、身居何职,你的容貌可能会改变,你的行为举止可能会改变,你的思想意识可能会改变,甚至你的方言也会改变,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你的舌头、你的胃,它们不会有半点掩饰,会向周围的人透露出你的一切。

在陈晓卿老师的心里,美食是一种文化认同。

把这种观点引申到爱国爱乡。

爱国爱家乡,这不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应该是一种生理的渴望,就像爱情亲情不需要有多宏大,谁都明白,谁都愿意去做。

而爱国爱家乡的直接体现就是对家乡美食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勾引着你对家乡无限的情感。

它就像风筝的线一样,不管你飞得多高多远,你都会回来的。


我的美食向导(2023)

又名:China beyond Tastes

上映日期:2023-12-23(中国大陆)

主演:陈晓卿 

导演:陈晓卿

我的美食向导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