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从黄飞鸿系列电影中挑出一部最出色的话,那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大概都会选择第二部《男儿当自强》。第一部毕竟是筚路蓝缕,首开风气之作,无论风格和内容上都还保留着旧式功夫片的痕迹,故事的节奏也有些偏慢,是胜在情绪,而非意境。而到了第二部,则给人以“江海横流,豁然开朗”的感觉,完全是新思维,新格局,连人物也少了凝重多了幽默,镜头的转移写实中透着洒脱。

  其实初看《男儿当自强》,很许多HK的影评家一样,觉得黄飞鸿似乎变得有些无足轻重了。整个故事也偏散,每一个桥段都好,处处有亮点,整体上却有点杂。幸而,这一部的叙事很沉稳,耐得住性子,可谓“杂而不乱”。

  故事以1895年广州起义为背景,其时正逢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格局是前所未有的广阔。但徐克并没有正面去叙述广州起义,而是以白莲教的野蛮行径,黄飞鸿坐火车从佛山来到广州为开端。穿插着黄飞鸿与梁宽这对师徒的种种搞笑,与十三姨感情上的欲说还休,单从人物的塑造来讲也是血肉丰满,丝毫没有被宏大叙事给淹没。



  小角度叙事本是港片最擅长的,但《男儿当自强》比较独特的是,它展现的并非港片里常见的“街坊式正义”。比如《十月围城》中就描绘了个人参与革命的私人动机,仿佛是很人性很切近也很新式,但这种处理,又与《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有多少差别呢?黄飞鸿不同,某种程度上,他代表的不是小市民,而是中国近代社会里的“乡绅阶层”。徐克曾说:“我觉得黄飞鸿作为民间英雄偶像相当辛苦,要背负很多的包袱和责任……黄师傅的观点太过传统,对外来的价值又不是捉得太准;他在当时成为民间英雄,主要是因为感情因素和他与当地重要人物的关系。”

  黄飞鸿是贴近民间的“士”,对家国之事有着自然而然的忧患,又和一般的老百姓一样的迷茫,看不到希望所在。在第二部里,无论孙中山还是陆皓东,对黄飞鸿在精神上启迪都契合了黄飞鸿本身的迷茫,既合乎人情事理,又有醍醐灌顶之效。

  我一直认为,做艺术能不能打动人,不在于你秉持的是精英的逻辑还是老百姓的生活哲学,而在于事理的妥帖,人情的体味。一部片子有了人情味,又不显得刻意迎合,那就成功了一半了。

朝天观与同文馆,改变与阵痛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故事发生在清末的广州,相对其他地区,这里应该算是比较开放的地方。满清闭关锁国时也曾独留番禹(即广州)作为通商口岸。康有为也曾在此开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起初,当我听到黄飞鸿去营救同文馆的学生时,只当是徐克犯了个历史错误。只因洋务运动时设立的京师同文馆过于有名了,以至于我忽略了原来当时广州也有设立同文馆,教小孩子学习洋文和自然科学,当时位于朝天街。
  于是很自然的,我便联想起电影里白莲教的巢穴“朝天观”,历史上是否真有此观,是否的确在广州不得而知,但既然在电影里安排在同一条街上,必有寓意。
  或许徐克想说的是,数墙之隔,一边是革新,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另一头是守旧,象征着变革带来的阵痛,人们身处愚昧中的彷徨。

  那么,革新是否一定好呢?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曾说,在中国的清末民初,进化论思想占据了主流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中国人什么都想学最新的最好的,可是很少思考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他甚至认为清末最适合的政体不是共和体制,而是君主立宪制。举的例子是日本的崛起。但我以为,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日本在改革之前是幕藩体制,与欧罗巴社会的封建领主制颇多相似之处(见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而在中国,不得不说满清异族统治,乃是君主立宪制不可能实现的最重要原因。一个占少数的异族统治政权,当面临强国与牺牲统治权的两难处境时,它几乎天然地会站在革新的对立面。这也是为什么辛亥革命时期,“反清”思想会“借尸还魂”,死灰复燃。

  譬如《男儿当自强》里的纳兰元述,也知道电报铁路是促使中国进步,何尝不知道白莲教祸国殃民?可是为了镇压革命党,牵制洋人,他们不得不放纵白莲教滥杀无辜。

  黄飞鸿说得好:欺神骗鬼,还说什么救国救民呢?
  那么是否神灵都是虚假,信仰科学就不该信仰宗教呢?陆皓东与黄飞鸿到大使馆与解救的孩子们汇合时,曾有有一番关于神灵的探讨。
  黄飞鸿说:为什么西方的神都如此痛苦?
  陆皓东说:我们小时候信一个神,长大了却信另一个,直到有一天发现所有的神话都是谎话

  这MS是无神论,但是前一部《壮志凌云》中也有传教士对黄飞鸿说:物质的世界是短暂的,精神才是永恒。黄飞鸿反问:那上帝能帮我作证吗?(当时他被人冤屈);可后来宝芝林被人纵火,还是这位传教士站出来为他作证,甚至在危急时刻为黄飞鸿挡枪而死。其后几部黄飞鸿中也经常看见传教士的身影,包括十三姨也是天主教的信徒。
  所以,在我看来,关于宗教信仰,徐克也是矛盾的。一方面知道神灵不可依靠,甚至有时候是人们逃避的借口,但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否认这些传教士带来的先进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很多时候,艺术家只是有感而发,而不见得能够寻觅到答案。关于宗教与科学,一个是未知领域的恐惧和慰藉,一个是不断探索中占领的桥头堡,这也是人类永恒的矛盾吧。

只争朝夕的救世理想

  且不谈宗教玄思,对于晚清的中国来说,任何一个有理想的人,都无法袖手旁观。时间不等人,而我们却落后得太多。孙中山和陆皓东每一次见面都要对表,这显然是富有象征意义的。陆皓东也对黄飞鸿感慨过,中国人不知如何利用时间。

  革命者虽然不见得不犯错误(往往是要犯的),但他们身上那股子恢宏的生命力,却在暗夜的时刻熠熠生辉,犹如启明星的升起。

  不知多少次重温这部电影,每当看见孙文与陆皓东握手相誓,无论谁牺牲了,对方都必须坚持下去,都会不自觉得热泪盈眶。当陆皓东与黄飞鸿同闯朝天观,三步一回头,同文馆的学生们望着他,也一样的热泪盈眶。此时与彼时,仿佛时空融合于一体,徐克就有这样的本事,让热血情怀融通无碍。

  朝天观中黄飞鸿与九宫真人一战,体现了黄飞鸿除勇武之外智慧的一面。面对被煽动的群众,陆皓东拿着枪亦只能感慨:中国人都这样,还有的救吗?黄飞鸿却灵机一动,假扮原始天尊,来个“神打神”。混战中,陆皓东不慎失手打死了一个被“刀枪不入”蛊惑的小女孩,这份代价可谓“写得周全”。然而还不止,为保革命党名册,陆皓东也牺牲了,纳兰元述也死在黄飞鸿的手中,梁宽也身受重伤。

  当黄飞鸿师徒终于克服重重难关,来到码头送孙先生离去之时,他们的手中只剩下一块陆皓东临死前留下的包袱布。黄飞鸿遥遥一掷,孙文接在手里,迎风抖落开来,那是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旗……

  前面有朋友询问,最后送别时候那悲壮的音乐出自何处,我搜索了下,原声碟中似乎并有包含这首曲子,但旋律听起来与《龙的传人》有几分相似。网上有高人指出,那是改编自《龙的传人》和《中华民国颂》。前面是两句是"龙的传人"里的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高潮部分取自《中华民国颂》。不得不佩服黄沾的才情,一经他的改编,配乐就不止是雄壮,更夹杂着心绪万千,心事浩渺,随着海风伴着浪花一点点荡漾开去。

  孙文那句台词更是点睛之笔:但愿朝阳常照吾土,莫忘烈士鲜血满地。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呤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1992)

又名:黄飞鸿2 /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 /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II

上映日期:1992-04-16片长:113分钟

主演:李连杰 / 关之琳 / 甄子丹 / 莫少聪 / 姜大卫 / 熊欣欣 / 张铁林 / 任世官 / 梁日豪 / 何家驹 / 方保罗 / 

导演:徐克 / 编剧:徐克/张炭/陈天璇

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