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及《十月圍城》中加入一個真正有性情和戲劇衝擊力的中國人角色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六個月的評述鏈接

之前評述過徐克導演的《黃飛鴻之壯志淩雲》:如何把《黃飛鴻》的華洋價值觀衝突集中在金山事件 而不只是分配標籤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118227/,不過正如同《倩女幽魂》系列,特別是前兩部,是在相似的結構與人設下,差不多把故事又講了一遍。於是《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大抵也是如此,讓黃師父邂逅,結識當時的風雲人物,然後在古今中西各元素的夾縫間閃展騰挪,當然也有左右逢源的時刻,各方勢力一般都有好有壞,於是濟濟一堂,最後一般是由黃飛鴻大戰本土“梟雄”收尾……

但就如上回的評述中,我個人對於沙河幫的大搶風頭,頗有抵觸,既然在前面大費周章,營造出一個中西交融的嶺南大舞臺,卻讓一夥收保護費的在那邊唱滿全場,既負責因,又“收拾”果,實在是可惜且無趣的緊。

更可惜的是,徐克導演趁熱打鐵,在續集中在這方面,可以說是“變本加厲”,第一部裏的沙河幫,搖身一變,成了神神道道的白蓮教,而且是續集情節中最大的推動力。如果說邱建國扮演的沙河幫幫主極招人恨,還給人一種毫不掩飾的齷齪感的話,那熊欣欣飾演的九宮真人,就只剩下了一個竄上跳下的符號,和第一部裏做李連傑的替身,真沒什麼本質的區別。

不難發現,這續集中太多的場景,是黃飛鴻與知名友人相聚,然後文戲一結束,就有“火”箭射進來,白蓮教好象掐著懷錶一樣的進來攪局,然後文戲武唱,正角們戰略轉移,而既然白蓮教連九宮真人都是個符號,更不用說手下那些無關痛癢的信眾,只是被黃師父的腳法踢到無影無蹤的無聊角色。

當然這樣的“技術性”轉場也不是不可以,但一來不能用太多,二來如果最重要,最積極的反派組織動機單一,只是為了滅洋,面目模糊,沒有一個真正的反派“代言人”的話,勢必讓整個故事有點兒戲,總不能說在白蓮教裏的“代言人”,就真的是那個提著燈籠的“聖姑”小女孩吧?

在這一點上,我的設想是這樣,這部裏黃師父是乘坐火輪車來到省城參加醫學會議,身邊只有十三姨和梁寬。可能因為上一部演梁寬的是元彪,所以戲份上有增加,搞平衡,而這一部雖然換成了莫少聰,但戲份也還是挺重,不過都集中在他,十三姨以及黃師父的“三角(不倫)戀”上,或者更準確的說是梁寬自己的意淫,還反反復複的,有點討厭。

倒不如讓他因為有認識的老鄉,或者對於一個成年聖姑動了心,於是在半推半就下加入了白蓮教。開始還瞞著黃師父,後來被拆穿,但白蓮教可不是想進就進,想出就出的組織,沒准還給梁寬安排了一個“敢死隊”式的任務,讓他陷入極尷尬又危險的兩難選擇中……這樣子設計,不但讓梁寬的戲份不至於太過單相思,也讓此片中最活躍的反派組織白蓮教,有一些真正的戲份。

曾經好象有評論將徐克導演比作香港的斯皮爾伯格,但我個人認為,他可能還是更適合被比作喬治盧卡斯。簡單來說,沙河幫白蓮教就相當於星戰裏的風暴兵,面目模糊到甚至不用單獨露臉,而且只負責功能性作用,就算《原力覺醒》裏有個黑人風暴兵改邪歸正,但也是在開頭就“頓悟”了,變好變得讓人猝不及防。同樣的道理,在前兩部《黃飛鴻》裏,雖然人物眾多,但大多是負責貼標籤的角色,性格上都比較單一和模糊,就連嚴振東也是,有點莫名其妙,他為人處事,好象永遠是在街頭賣藝,不管什麼場合與觀眾,只要有人喝個彩,不管真心與假意,心裏就舒坦了,如果能再捧個錢場的話,那就是衣食父母了……也正因為這樣的單一與模糊化,於是乎到了第三部,熊欣欣再次披掛上陣,因為有相對比較圓滿的善惡轉換,於是鬼腳七這個角色讓人印象極為深刻,但也更多是集中在影片的前半部,到後面,這個再怪異與邊緣的角色,也很快就泯然於眾徒弟之中了。

在這部續集裏,甄子丹扮演的納蘭元述,不管在性格塑造與功能運用上,跟上一部的嚴振東,都是一個模子裏出來的,不過一個廟堂,一個草莽,都不是太壞,也不能說太好,功夫跟黃師父都有點不分上下,只是道德光環比較黯淡。中段,納蘭有點突兀的說自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這種迫不得已,也有點俯拾皆是的滄桑感,真的適合就這麼賦予在這個角色身上嗎?

片中納蘭的戲份其實不多,而且大多是武戲,也因為白蓮教的功能性實在太強,於是和納蘭元述之間似乎也沒有什麼真正的互動。但納蘭作為清朝統治者在這個故事裏的代表人物,他與本土“邪教”,以及洋人之間的關係,就算是引用學校歷史課本上的描述,我個人覺得都比現在這樣的含糊“溫吞”,要好上一些。那就是事前慫恿利用,但當白蓮教對付洋人失敗,後者追究起責任來時,納蘭元述就把自己撇得一乾二淨,矢口否認跟白蓮教有任何關係,甚至還誣陷孫文才是幕後的煽動者,畢竟孫先生早年對於幫會組織也頗有好感的,並加以親近的,不管是致公堂,還是黑龍會……

既然提到了孫先生,那自然也是這部《男兒當自強》裏繞不開的重要角色,即使他不像後來的《十月圍城》那樣,是貫穿始終的一個目標性人物,因為在中途,他這個角色的作用,有點被薑大衛飾演的陸皓東所“代替”掉了,於是最後孫先生只是在碼頭幹等著跟黃師父這些人會合。陸皓東這個角色自然是有戲的,既是被孫先生稱為“為共和革命犧牲之第一人”,還是青天白日旗的設計者。

但有時候部分角色太有戲,也未必肯定是好事。不難發現,這部續集中還是人物,以及目標動機太多,陸皓東的角色如剛才所言,是“稀釋”了孫先生的戲份,這兩位,一個有戲,一個有名,但本質上是一類角色,現在是掰成了兩瓣……至於目標動機,一會兒是保護同文館的學生,一會兒是名冊,然後又是青天白日旗,但這些目標之間是沒有聯繫,更不用說遞進關係,直至足以讓情節與情緒逐漸升級。

與之相比,在《十月圍城》裏目標與故事焦點是確定的,但可惜的是,港片常常不是欠缺,就是矯枉過正,有點太過確定了。不同於《男兒當自強》裏中段,孫先生的“缺席”,在《十月圍城》裏孫先生一直是眾人的目標,始終“線上”,一直在開會,而片中沒有通常的大英雄,只有看上去是販夫走卒的一幫人,在與清廷拼死對抗……

但問題是,主角們和最大的配角孫先生之間,這兩條線彼此是“脫節”的,前者在激戰,後者在開會,而且不像那些戰爭片裏,後者的開會是為了前者的戰鬥在決策,即時調整,而《十月圍城》裏開會只是為了將來的起義作籌畫和部署。再加上不管是小人物的以死明志,還是孫先生的慷慨陳詞,雖然兩者都有足夠的理由在那邊煽情,但因為彼此之間,只有邏輯上的關聯,於是造成的情況就是,雙方越煽情,兩者之間就越脫節。

對於《十月圍城》,我早年寫過一篇“如果奧利弗斯通拍《十月圍城》”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3349904/,但那更多是對細節與合理性的所謂辨析,畢竟斯通導演的《刺殺甘迺迪》雖然頗多爭議,但在對細節與真相的追尋上,至少那份精神是值得無比肯定的。另外,雖然《十月圍城》裏出現了那幾處懷錶的鏡頭,同時也常常標示“倒計時”,但影片整體的時間感,卻是比較匱乏的,就連最經典,也是最套路的最後一秒“拯救”,也難稱及格。

對此,我的設想是這樣,《十月圍城》太過主旋律及偉光正,正邪之間的對抗也太直接,還是在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本來應該是紀實的感覺,但那種竹竿刺透胸膛,人馬相撞等奇觀式的武打設計,又一下子會把這種紀實感,完全打破。裏面太多悲天憫人的角色,到處是哭天搶地式的情緒,當然發展到最高點,就是王學圻扮演的李玉堂痛失愛子,但說實話,王老師就算是演得再好,類似的情緒從一開始任達華所演的班主之死開始,都是在同一頻率上,接著有李宇春,巴特爾,謝霆鋒,甚至是黎明所演的角色之犧牲,但那不是遞進,而只是重複……

真正的情緒衝擊,需要有反轉。比如說,王學圻的角色開始時其實是以反派的面目出現,因為他向來支持革命,出錢出力,但沒想到把自己的獨子也搭了進去,於是他變了,要向革命黨復仇,首當其衝當然就是孫文。也就是說,在胡軍扮演的閻將軍之外,還有在香港本土的反派,也就是王學圻所演的角色,他不跟清廷合作,甚至還會阻撓後者抓孫文,因為他只想親手把孫文處死,以解心頭之恨。於是,整個《十月圍城》的故事,不再只是簡單的貓捉老鼠,而是貓狗互不買賬的在捉耗子……

當然最終揭示王學圻的角色不是反派,而是就算是把獨子搭了進去,還是心向革命的,是再正也沒有的一派,這樣的角色不僅比會曾志偉所演的探長有意思的多得多,而且這種人設與情緒的轉換和衝擊,比之如今影片中最後王老師的嚎啕大哭,相信會更有衝擊力。

至於《男兒當自強》,我暫時只想說,也不妨在黃飛鴻,孫中山(陸皓東),納蘭元述,白蓮教,洋人等人物之外,再加一個類似王學圻所演的角色,就是曾在革命中失去很多,開始表面看上去是要向革命黨復仇,但實際上是不管有多大的犧牲,始終為大家,舍小家,而且這一點不只是停留在一句口號,和一副表情上。


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1992)

又名:黄飞鸿2 /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 /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II

上映日期:1992-04-16片长:113分钟

主演:李连杰/关之琳/甄子丹/莫少聪/姜大卫/熊欣欣/张铁林/任世官/梁日豪/何家驹/方保罗

导演:徐克编剧:徐克/张炭/陈天璇

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