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分成2部:《千禧年降临》Millennium Approach和《变革〉Perestroika。该剧涉及到了宗教信仰、种族、政治、艾滋病、同性恋、爱情、疾病、死亡等多个主题,内容非常饱满,人物非常立体,剧情非常紧凑,是美国近年来最有影响力的戏剧之一。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
路易(Louis Ironson)是法院的一名书记员。他是犹太人。他与同性恋爱人普莱尔(Prior Walter)生活在一起。但普莱尔得了艾滋病。当时的社会对此病还知之甚少。路易无法承受住巨大的压力便抛弃了Prior。
乔(Joe Pitt)是共和党律师,他是摩门教徒。他的妻子哈珀服用安定上瘾,有妄想症。乔努力地压制着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因为都在法院工作,路易和乔勾搭上了。
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者罗依(Roy Cohn)是乔的老板,他为乔提供了一份在华盛顿十分有前途的工作。其实罗依也是一位同志,此时他也得了艾滋病住进了医院。负责护理他的护士黑人同志伯利兹(Belize)恰好是普莱尔的好友。
普莱尔在求生和赴死之间痛苦徘徊;路易饱受着良心的谴责,却又不知所措;乔则在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性取向之间矛盾挣扎。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该剧涉及多个主题,可以聊的东西很多。我对美国的宗教信仰、种族、政治这些主题并不陌生,但在中国的大环境里,我并没有遇到这些方面的困扰,所以,我可以理解该剧在这些方面的探讨和思考,但不会有切肤感受。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往往是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也置身于在当时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接纳程度和对于艾滋病的认知程度的情况下,我们的爱人得了艾滋病,我们的心理活动会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具体行动又会是什么样?
很多人性的问题是不能假设的。尤其是处于感情之中的人,千万不要用假设来探讨这样的人性问题,因为这种假设有点像钓鱼执法,也有点是无中生有。你能得到的无非就是两种结果,一种是满意的谎言,另外一种是赤裸裸的现实。前者是自欺欺人,后者我们未必能够接受。这又是何必呢。
这样的人性问题同样也不适合拿出来讨论。因为它们很少有对错。生而为人,我们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身上本来就是有懦弱、胆小、虚伪、虚荣、懒惰、自私等等所谓人性的“恶”。有很多与生俱来,或者受生活环境影响,在我们身上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很难逾越的。拿自己的尺子凭空去丈量别人,是蛮横无理的;所以,被别人用尺子来丈量自己,是不可接受的。

遇到人性的问题,我们只能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想自己会怎么做。这时候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因为此时会少很多顾忌。将心比心,似乎我们可以理解更多的人,而不是做个圣女婊。当然,有很多人连想的勇气都没有,还有些人虽然想了也还是没有答案。其实也不用担心,当那一刻真的发生的时候,你会被逼着做出反应,你的所作所为就是你。你即便不作为,也是一种作为。
所以,我对剧中的路易并没有任何情感上的喜欢和不喜欢。我只能说他处于我理解的正常人范围内。当他自己的男友普莱尔得了艾滋病的时候,他害怕,因为他害怕自己会被传染;他慌张,因为他不知道怎么照顾普莱尔;因为不知所措,他也表达不出更多,只是跟普莱尔说,我们不能在一起了,便离开了。看似冷漠,其实纠结。此时的路易就像碰到了一件自己搞不定的事情而焦躁的小孩,他虽然选择逃避,但心里却一直没有跨过去。他深知自己还爱着普莱尔,他每天受着良心的谴责,于是他一直在逃避和自己的真实情感之间撕扯。这其实是他痛苦的心理建设过程。最终,等他经历过几番心灵拷问自己之后,他明白了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能够承担什么,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做什么,所以最终他才会坚定地回到了普莱尔身边。
经过这样的思考,或许我们会更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人,也觉得其实这个世间并没有那么丑陋。

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2003)

又名:美国天使

主演: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帕特里克·威尔森 Patrick Wilson/玛丽·露易斯·帕克 Mary-Louise Parker/贾斯汀·柯克 Justin Kirk/杰弗里·怀特 Jeffrey Wright/本·申克曼 Ben Shenkman/詹姆斯·克伦威尔 James Cromwell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 Mike Nichols编剧:托尼·库什纳 Tony Kushner

天使在美国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