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呈现了肖邦与他生命里几个重要的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欣赏李斯特对肖邦的那种情谊,真诚直接,毫无做作忸怩成分。真正热爱艺术献身艺术的人大概都会如此待人吧,或许因为艺术本身蕴含着无限开阔的空间,它打开人心底自我封闭的闸门,让纯粹晶澈的情感像小溪一样往外流出,流向繁乱的世界,流进他人的内心,产生形而上意义的互相理解和包容。肖邦同他的钢琴老师之间的情感关系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立体了,当然也更贴近世俗人伦的某种真实情况,夹带了更多颜色和成分,既是千里马与伯乐,也是同袍战友,比起单纯的师生关系又多了些父子成分,同时其间还掺杂着理所应当的利益关系,考虑到肖邦本人的情况,如果没有外力闯进来撕扯,某种程度上这种关系或许会比较稳定地维持下去,因为它至少让各种成分都保持在了均衡的占比水平上,但乔治•桑的出现让事情有了不同的走向。一个极度追求自我独立价值的女人,一个勇猛地在男人霸占的世界里闯出一片耀眼天地的女人,某种程度上,她是忧郁、纤弱的肖邦的对立面,互为异质的人往往最容易互为磁体。三角关系并不总是终归于平衡,有时是无休止令人筋疲力尽的左右摇动。乔治•桑的自我意志太强悍,强悍到必须将之施加于他人她才能平息,肖邦一开始就是她的意志的受体,这种施力与受力的关系展现给外人看,便是一种绝对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外人能看到谁是强者谁是弱者,但外人看不到施力体与受力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其间存在的如游丝般互相牵扯的粒子,若不是势均力敌棋逢对手,两人很难可以同时进入各自文学艺术事业上的创作巅峰,肖邦很多出色的曲子也是在这个时期写成。乔治•桑与肖邦之间,究竟谁占有谁,谁引领谁,谁控制谁,其实都无所谓,旁观者永远无法体会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更遑论给出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尊重,倒不如多花点心思聆听和阅读他们的作品,他们想表达的东西,能放进去的一概都已经放进去,而那些最隐秘最难以向人诉说的情感,在他们尚未意识到的情况下,也早已渗透进了音符和文字里。
电影感动人的另外一层,在于肖邦的家国情,这种与生俱来的对祖国的热忱让他最终选择与乔治•桑对立,并不惜以献出生命为代价,从此,他作为天才的存在才不只是自己的,也是国家和民族的。
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病逝,葬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他的心脏被送回华沙,封存在圣十字教堂的石柱里,上刻:你珍视的东西在哪里,你的心就在那里。

一曲难忘A Song to Remember(1945)

上映日期:1945-01-18片长:113分钟

主演:保罗·穆尼 Paul Muni/梅尔·奥勃朗 Merle Oberon/柯纳·王尔德 Cornel Wilde/尼娜·弗彻 Nina Foch/乔治·库鲁里斯 George Coulouris/Howard Freeman/Stephen Bekassy

导演:查尔斯·维多 Charles Vidor编剧:西德尼·巴其曼 Sidney Buchman/恩斯特·马利斯卡 Ernst Marisch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