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深爱的导演诺兰的新作《奥本海默》,在第一时间我便订了票准备很有仪式感地观影。依然惊叹于诺兰对于时间线的叙事手法,全篇用黑白和彩色两种时间线来讲述奥本海默在进行曼哈顿计划的前世今生,不禁让人想起《记忆碎片》的叙事手法,但还是略有区别。电影的故事以及专业的影评我认为我的水平还达不到可以去评价一部电影的各种打光、叙事、逻辑。但是我可以说一说我的感受,就是小时候老师让我们最常做的事情,写一篇观后感。

首先片中在原子弹对于战争的意义进行了深度探讨,前期为了军备竞赛不能让敌人先造出原子弹的观念一直是奥本海默坚持曼哈顿计划的原因,而当原子弹真的造出来并且被应用了,他又觉得自己双手沾满鲜血,自己成了活着的死神,人间普罗米修斯。这种矛盾的想法第一次呈现给观众,带给我深深的思考,原子弹的威力到底是终结了和平还是让更多无辜的人死于非命,打败了敌人就是赢得了全世界嘛?那么将视角放得更大一点,地球如果哪一天不分国家、民族、种族,而是一个整体,还会存在战争嘛?还会有那么多的分崩离析嘛?这让我想起了卓别林的《凡尔杜先生》在最后临死前说的话,杀死一个人是凶手,杀死成千上万人你就是英雄。这句话当时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看《奥本海默》时后期奥本海默内心的煎熬,他虽赢得了战争,却成了全人类的罪人。

其次是片中的黑白故事线讲述了一位陷害奥本海默的人的视角的故事,虽然这条故事线我没有太大的感触,但还是对出现众多的明星演员表示很感兴趣,也讲述了同一件事从不同的人的视角的不同看法,片中人物众多,大量密集的对白让我来不及看翻译字幕,有时事情就出现了反转。太多的博主夸过诺兰的电影的各种细节、令人钦佩的工匠精神等等,感觉现在的影评更像是一种科普,为大众介绍电影的前世今生,科普电影的投资、制作、导演、演员及各种各样的数据,仿佛你知道了这些你就得认同这是一部牛逼的电影。这个时代是否正是因为缺乏像诺兰这样独立思考的人,才会让所有的影评看起来千篇一律,大家都在比谁看的更仔细,解构的更牛逼,却忘了电影最初的作用,是为了放松与享受,现在看一部电影看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功课,看之后要看更大量的解析、细节、彩蛋,甚是疲惫。据说诺兰不用智能手机,我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不要太多为好,这样会影响自己的独立思考。

说回电影本身带给我的感受,人物传记电影让诺兰的想象力有所限制,但在微观视觉的呈现上还是令人震惊的是采用了实拍的手法。偏执的人总是极尽苛刻,在如此苛刻的要求下,诺兰的作品才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品。遥想第一次在影院看《星际穿越》的时候,我被诺兰讲述的时间的概念所震撼,从此便下定决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再纠结于无关紧要的人和事,以至于今年奥斯卡最佳导演第一次颁给诺兰的时候,我大为奇怪,他才得奖嘛?这座奖杯配得上诺神嘛?在我心中诺兰的地位早已不需要一座奖杯来证明了。看电影的时候总是想说很多,而真正写的时候却又感觉自己语言贫瘠,但不可否认诺兰今年在奥斯卡可谓是实至名归。


奥本海默Oppenheimer(2023)

上映日期:2023-08-30(中国大陆) / 2023-07-20(中国香港) / 2023-07-11(巴黎首映) / 2023-07-21(美国)片长:180分钟

主演:基里安·墨菲 / 艾米莉·布朗特 / 马特·达蒙 / 小罗伯特·唐尼 / 弗洛伦丝·皮尤 / 阿尔登·埃伦瑞奇 / 大卫·克朗姆霍茨 / 乔什·哈奈特 / 杰森·克拉克 / 卡西·阿弗莱克 / 戴恩·德哈恩 / 本·萨弗迪 / 大卫·达斯马齐连 / 拉米·马雷克 / 汤姆·康蒂 / 肯尼思·布拉纳 / 加里·奥德曼 / 詹姆斯·达西 / 梅肯·布莱尔 / 杰克·奎德 / 迪伦·阿诺德 / 艾玛·杜蒙特 / 杰佛逊·豪尔 / 乔什·祖克曼 / 马修·莫迪恩 / 马提亚斯·施维赫夫 / 亚历克斯·沃尔夫 / 托尼·戈德温 / 库尔特·克勒 / 约翰·高恩 / 蒂姆·迪凯 / 泰德·金 / 古斯塔·斯卡斯加德 / 迈克尔·安格拉诺 / 丹尼·德费拉里 / 哈里·格罗内尔 / 莎蒂·斯特拉顿 / 克里斯托弗·邓汉 / 马泰·豪曼 / 奥莉薇·瑟尔比 / 弗洛拉·诺兰 / 詹姆斯·乌尔班尼亚克 / 盖·布耐特 / 路易丝·隆巴德 / 杰夫·赫普内尔 / 奥利·哈斯基维 / 大卫·里达尔 / 乔希·佩克 / 布雷特·德尔布罗诺 / 斯荣德·福斯·奥瓦格 / 戴文·博斯蒂克 / 格里格瑞·贾巴拉 / 罗纳尔多·奥古斯特 / 杰克·卡特莫尔-斯科特 / 哈里森·吉尔伯特森 / 詹姆斯·瑞马尔 /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 

奥本海默相关影评

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