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亨利·乔治·克鲁佐」这个名字听来会比较陌生,但若加上「欧洲的希区柯克」这么个绰号,或许能够增加不少份量。虽说许多像「某国的XX」或者「XX二世」这样的称谓往往不是沽名钓誉就是言过其实,不过对这位法国导演来说,将他与希胖相比当属实至名归。

由于亨利·乔治·克鲁佐曾在二战法国沦陷时期被迫离开祖国,对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因而变得愤世嫉俗、甚至厌恶人类,所以悲惨的世界、卑劣的人性、渺小的人类经常会出现在他的电影中。《恐惧的代价》是克鲁佐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黑色电影,不仅囊括了当时戛纳和柏林电影节两大奖项,还为后世很多电影树立了模版。

<图片1>
事实上,从片头那拴在一起的四只蟑螂即可嗅出影片的嘲讽和宿命意味。中国人有句俗语说「一根绳上的蚂蚱」,意指难以逃脱的相同命运,与这四只蟑螂倒也异曲同工,预示着本片四个主要人物的悲惨下场以及本身的鄙俗。

影片时长差不多两个半小时,前后两部分有着明显的分野。前半部分节奏缓慢,导演花了相当的篇幅进行描绘。故事背景选在了二战后的某个拉美小镇,该地气候恶劣、荒凉破败、民生凋敝、疫病流行。从欧洲逃难而来的流民与当地民众杂处,离乡背井、生活艰辛,进来容易出去难,对他们来说,这里几乎就是一块死地。克鲁佐给观众展现了一幅阴冷惨淡的图景,也为之后四人甘愿以身犯险做了铺垫。

<图片2>
当地最大的企业是美国人投资的石油公司,某日一处油井起火,需要有人运输大量硝化甘油前去灭火。问题是硝化甘油破坏力极大,石油公司既无专用的运输车,沿途路况又非常难走,美方管理者害怕出事担风险而不愿使用工会的人运输,因而只能高价悬赏,希望那些来自欧洲的流民充当炮灰。最终,来自法国的马里奥和乔、来自荷兰的宾巴以及来自意大利的路易吉成为了此行的「幸运儿」。

于是,电影后半段的节奏陡然紧张起来,从卡车装货开始,观众的心便被提到了嗓子眼儿,克鲁佐营造气氛和设置细节的高明手法尽显无遗。导演精心构建了四处高危地段:需要保持一定时速的沙砾路,山道回头弯旁腐烂打滑的吊桥,路中挡道的巨石,还有泄漏石油形成的大坑。尤其是后三个路段,导演一手用悬念和恐惧,一手用剪辑与细节制造了巨大的压迫感,即便以现在的眼光看也毫不逊色。

<图片3>
在堆砌悬念的同时,克鲁佐亦不忘刻画人物。他在影片前半段中便以马里奥等人为代表,勾勒出人类的肮脏、野蛮和贪婪。而在后半段的运输过程中,四个人身上卑鄙、自私、胆怯的本性进一步凸显。特别是马里奥,虽然最后活着到了目的地,但在一路凶险和勾心斗角的双重压力下终于精神崩溃。此外,导演还借影片大肆嘲讽了美帝的草菅人命,以及对他国的掠夺与戕害,显示了对资本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深恶痛绝。

你们不是想看美好结局吗?偏不!克鲁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是既愤怒又悲观,因而在结尾处再加个悲剧给你看。拿到报酬的马里奥乐极生悲,开车开成了S形,最后连卡车带人一起葬身山谷,至此「四只蟑螂」无一幸免,与小镇上欢庆的华尔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把命运的残酷和无常狠狠地烙印在了观众心中。

<图片4>

恐惧的代价Le salaire de la peur(1953)

又名:九死一生 / 恐怖的报酬 / 恐惧的酬劳 / The Wages of Fear

上映日期:1953-04-15(戛纳电影节) / 1953-04-22(法国/意大利)片长:131分钟

主演:Yves Montand/Charles Vanel/Peter van Eyck/Folco Lulli/Véra Clouzot

导演:Henri-Georges Clouzot编剧:Henri-Georges Clouzot/Jérôme Géronimi

恐惧的代价相关影评

烟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