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实用的一篇文章,网上很少见,转过来分享一下
1) 角色最怕的东西,跟他最想要的东西有冲突,会对故事大加分
Brody 想杀大白鲨,但他最怕的东西是水。这两者互相冲突,却也让故事更精采。
2) 用悬疑感引领故事
一种创作方式是,用角色追求目标的过程去引领整个故事。另一种创作方式是,用他“对手”带来的悬疑感去引领整个故事。《大白鲨》的前段、中段就是这样。大白鲨是主角的“对手”。它杀了一堆人后,引领观众的是,等待它下次杀戮的悬疑感。
3) 电影中没有幸福的婚姻
每个人的婚姻都有自己的问题。Brody 的老婆想离开他们现在住的地方,搬去更好的城市住。但 Brody 不想走。婚姻的问题消磨着 Brody。这种支线剧情可以丰富整个故事,让观众更了解主角。
4) 故事中有冲突很好,但硬塞的冲突不好
好的冲突是自然的,硬塞的冲突观众会感觉到。《大白鲨》剧本中,Hooper 跟 Brody 的老婆有染。但所有制片人员都觉得这样的剧情太过了,所以这段在剧本阶段就被砍了。增加冲突,是为了要说好故事,不是模糊焦点。不要为了增加而增加。
5) 迫切性
暑期强档片 (任何电影) 都应该要有的元素是:“迫切性”。大白鲨中的“迫切性”来自: 七月四号,国庆周末的到来。那是最热闹的周末。所有观光客、民众都会到海边玩。Brody 必须在那天到来之前把大白鲨杀了。
6) 你故事的 Quint 在哪里?
我发现我喜欢的剧本中,都会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一个讲话调调不一样、举止怪异、特立独行的人。这个角色像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一样,不像活在创作者创造的世界中。一个像 Quint 的人。或是像《普罗米修斯》生态世界中的机器人戴维,《青蜂侠》美国英雄世界中的亚裔搭档加藤,《沉默的羔羊》肮脏监狱中高雅的汉尼拔博士。这个角色通常只是配角,但当你把他描写的突出时,不只塑造了一个特别的角色,也给故事增加强烈的对比。
7) 不要让主角追求目标的过程太顺畅
应该要做的是,让主角追求目标的过程更困难。Brody 发现海滩有大白鲨。简单的做法是把海滩关了。但这部片的做法是带出一个市长角色,让他说: 海滩关不了,因为它是市府的收入来源。现在主角难题来了,海滩关不了,就必须把大白鲨杀了。
8) “别去那里啊!”
Dramatic irony 中文直译是“戏剧性讽刺”意思是观众知道剧中角色不知道的事。如果你能写出一个观众会大喊“别去那里啊!”、“快点离开啊! ”、“别那样做啊!”的戏码,你就成功的抓住观众的心。《大白鲨》会那么精采,就是因为它里面充满了“戏剧性讽刺”。观众知道大白鲨要吃人了,但在海里游泳的漂亮小姐却不知道。
9) 让问题发生在最糟的时间点
大白鲨大开杀戒的时间点不会发生在海滩上没人的冬季,而是发生在人潮最多的夏季。时间点越糟,戏剧张力越大。
10) 如果角色要在电影中讲一个故事,那个故事最好要他妈的很精采
电影是在拍“角色做事情的过程”。不是在拍“角色说他做了什么事情”,这样拍很无聊。所以,精彩的故事,不要让角色用讲的,要用演的。但是,Quint 在《大白鲨》中讲了一个与鲨鱼共处 110 小时,撑到身边的人都被吃光的故事。除非你故事跟他一样精彩,不然就不要用讲的。

大白鲨Jaws(1975)

又名:Stillness in the Water / Hajen

上映日期:1975-06-20片长:124分钟

主演:罗伊·沙伊德尔 Roy Scheider/罗伯特·肖 Robert Shaw/理查德·德莱弗斯 Richard Dreyfuss/洛兰·加里 Lorraine Gary/莫瑞·汉密尔顿 Murray Hamilton/卡尔·哥特列布 Carl Gottlieb/杰弗瑞·克莱默 Jeffrey Kramer/Susan Backlinie/Jonathan Filley/泰迪·格鲁斯曼 Ted Grossman/Chris Rebello/Jay Mello/Lee Fierro/Jeffrey Voorhees/Craig Kingsbury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编剧:彼得·本奇利 Peter Benchley/卡尔·哥特列布 Carl Gottlieb

大白鲨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