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所有不好吗?

没有目的的活着不好吗?

抛开一切,消除名利权力,

舍弃金钱物质,归于真我。

——《周处除三害》

他,是澎湖仙踪绿野里,一座灵修院的尊者;

他,也是拔众生之苦、消病人之业障、受众人之跪拜的神。

他叫林禄和,众人称他为尊者(陈以文 饰)。

他,是除掉黑帮老大、敢在光天白日下杀人不眨眼的通缉犯;

他,也是被告知肺癌晚期无药可救,想在临死前干一票大的,以便“垂名青史”的病人。

他的名字叫陈桂林(阮经天 饰)。

万能的神碰见万恶的魔,想以爱之名感化他回头是岸。

垂死的人碰见难得一遇的救世主,被他的慈悲所感染欲要放下屠刀。

所以,尊者对垂死的陈桂林进行皈依仪式,让他对天地神灵立下这番戒言,从此金盘洗手,清修静养,归隐灵修院落,不问世事:

我感谢天地

我感谢父母

我是罪人

我危害人间

我辜负苍生

我愿抛开一切

消除名利权力

舍弃金钱物质

归于真我

被誉为春节档后最强黑马,豆瓣开分8.0后升至8.4分,宣传片直呼“台湾影史极恶电影”的《周处除三害》,高能拉开了3月院线电影的帷幕。

除哪三害?

电影取材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中的“周处除三害”内核,以周处入山射虎下山搏蛟,除掉“二害”后,发现自己也是“三害”中的一害,故而改邪归正、发奋图强的故事入手,但呈现形式上又超脱了固有的结局,让人耳目一新。

而在《周处除三害》里的三害,无疑就是包括陈桂林在内的三大通缉犯。但有意思的是,这三害,明显对应了“三毒:贪嗔痴”的隐喻,实在是耐人寻味。

01 三毒之首:贪

何谓贪?

执于功名利禄,贪图财色名食睡,叫贪?

放下钱权名利,舍弃工作家庭,归隐山林静修,叫不贪?

陈桂林是贪的,而且贪得偏执。

他本是一个黑帮杀手,杀掉了头号黑帮老大,又杀掉了想复仇的仇家后,成为了警局三大通缉犯之三。

某天他突然接到电话:唯一且最爱自己的奶奶即将病逝;然后自己也被告知得了肺癌晚期,无可救药。

唯一的牵挂离世,唯一存活的身躯即将死掉,万念俱寂的陈桂林,本该是万缘放下,然后用自首来放下屠刀。

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当晚在关圣帝君面前,虔诚祈请,想要洗心革面。

可当他看见警局里贴着的通缉犯名单里,自己才排第三时,他犹豫了:

自己怎么只能排第三?

自己死后不会没人记住吧?

于是,他那未熄灭的贪念瞬间盖过了想要悔改的心:

杀掉前面2个通缉犯,让世人记住自己!

为了找到头号通缉犯香港仔,他不惜绑架救命恩人张贵卿(谢琼煖 饰)的孩子,胁迫她说出香港仔的所在。

即使这个过程触动了警察,也无所畏惧,只有杀他这一目的。

当他杀掉香港仔后,已经是警方追捕的头号通缉犯的他,仍旧不死心,决意要把另一个通缉犯林禄和也干掉。

陈桂林的贪:不是色不是财不是利不是食,而是名,哪怕只是万人唾弃的恶名。

人的贪念一起,感召而来的便是贪欲所致的骗局,不论是实有的物质,还是虚妄的精神。

所以,也一定会有线索来指引你,踏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里,只为让你看见背后的心相。

陈桂林凭着林禄和母亲死后的遗物,来到了一座偏僻的灵修院:这里的每个人看上去,都祥和而宁静,脸带笑容,不急不缓。

半信半疑的他,吃着院里提供的素食,听着台上尊者的开示,以及弟子们讲述的一个个奇迹。

尊者说:

一无所有不好吗?

没有目的的活着不好吗?

这句话,对陈桂林来说是极具冲击性的:自己一直执着的扬名立万,这种奔着目的而活的方式,是不是太辛苦了?

而这时再加上身体上的疾病,让他更是深入内心。

一个在受过重创,又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是很难不去思考人生意义这种话题的。更何况,自己竟然机缘巧合来到万人称赞的尊者面前?!

尊者关爱地看着他,并带他来到院里的医院,当检查结果出来时,陈桂林惊呆了:

医生说,自己的肺里虽然有癌细胞,但也不至于到四期这么严重。也就是说,比起前面医院的死亡宣判,这里给了自己一线生机。

突如其来的神,

突如其来的生机,

突如其来的清净,

打破了陈桂林三十多年来的生活边界。

尤其是尊者告诉他,林禄和早就死掉,只在院里立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无字碑文时,他的唯一执念再次堙灭。

于是,陈桂林决定跟随尊者,放下恶缘,抛却红尘的一切,把身上所有的财物烧毁,皈依尊者,持戒修行。

陈桂林认为自己洗心革面,一心向道,抛却一切,便能放下对成名的贪念,却全然不觉陷入了另一个“放下”的圈套。

可命运真的很有意思,就在他将身心交予尊者和团体时,他偏偏发现了背后的惊天秘密:

所谓的尊者,不过是以“罪”之实,操纵内在有恐惧、有贪欲之人,再冠以慈悲、真我之名,来建立起的权威。

他勃然大怒,直接走到大殿里,试图揭开众人吹捧的神的真面目。

可万万没想到,大殿里即将皈依的女士,即使知道了尊者只是个骗子,还知道他想逼迫自己借刀杀人,仍旧未能清醒。反而在尊者与信徒的造势下,无明自杀而死。

在即将踏入信仰的仪式里,有一个铁证如山的证据摆在面前告诉你:这不过是个逃避的坑。

可被蒙蔽的人,跳进去后,就再也难以爬出来,因为从舒适圈里走出来的过程太痛苦。

借由陈桂林的贪,揭示了尊者与信徒的贪。

尊者的贪:

他贪名——明知世人惧怕权威,崇拜权威,屈服权威,所以以此制造了一个“尊者”的神相,供世人跪拜;

他贪利——明知世人贪图享乐,不爱思考,好当巨婴,坐等喂养,所以以此来制造一个“心灵乐园”,坐等供养;

他贪色——明知爱慕虚荣是人的本性,所以以此来制造一个“极乐王国”,让女徒来献身满足自己的色欲。

他利用世人的贪欲,来成就自己更大的贪欲。

我们所谓的功德与供养,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助长了此类人的贪欲?

我们想做的功德,不也是一种贪欲?

这一点,在信徒的贪里,淋漓尽致:

信徒的贪“我”——自杀的女士本来只想帮助孩子治病恢复健康,可知道骗局后承担不了“我”被骗的结局,从而忘记初心,忘记对孩子的爱,只为“我”的颜面之贪而自杀。她的死,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尊者自认为的“合理”,也助长了其他信徒们认为背叛尊者的“报应”;

信徒的贪功德——宗教里的善举被无限放大,日常生活的善行被无限忽略,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功德”之名与利,常常做着伪善之举,只是局部行“被权威认可”的善;

信徒的贪生怕死——宗教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想要永生。当贪完世俗的功名利禄后,发现自己拥有的时间有限,所以无限追逐生命的长度,因而造就了无数的歪门邪道。

信徒的贪名——世人常常以为放下身外物就是回归本我,放下标签名头,享受本自具足带来的喜悦。却很难发现,自己的持戒、离家、归隐、做公益/慈善/佛事,不过是为了更隐秘的“好人”标题。

在社会是为了讨好各种权威,在宗教是为了讨好各种神佛。

我们的贪,不也由此而来?

助长他人的贪,也是一种贪。因为贪而不得而愤怒,就是嗔,被嗔心所牵着鼻子走而做出的种种暴行,就是痴。

一个贪,一个嗔,一个痴,何来善?何来功?何来德?

02 三毒之二:嗔

陈桂林有没有嗔心?当然有。

如果只为自己死后留言,杀掉他一人就可以了。可他却把香港仔身边跟随的马仔也都一一枪杀。

他的嗔恨,来源于香港仔见到自己时,傲慢地用刀片挂伤自己的眉毛,留下了刀疤;

也来源于香港仔派马仔用刀,刮破了老大给自己留下来的西装。(爱与被认可价值的代表)

要么0,要么100,这是刻在陈桂林骨子里。但他的嗔恨与暴力,却也是他转身的重要助缘。

片中嗔心最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香港仔了。

他的贪毋容置疑:想一家独大,吞并阻碍自己的另一个帮派;想独占继女满足自己的淫欲。

他的嗔,来源于贪不得:他不想以任何条件来合并,不想自己有任何让利,不想自己付出任何哪怕一丁点的东西。

他的嗔,在于他知道,继女是被迫屈服自己的,马仔是因为一时的权利跟随自己的。

所以他用暴力来吞并;

所以他用暴力来对待手下的马仔;

所以他用暴力来索取快感。

他的眼中只有自己,任何一点不合心的都能点燃他的怒火。

当然,嗔心不仅仅是表现在外的辱骂性语言、粗劣的暴力手段,还有内心的嫉妒与隐藏的怒火。

这种温柔的嗔恨,看似没有杀伤力,却极其可怕,因为它由内而外侵蚀你的意志力,掌控你的行动,让你不由自主地爆发。

很明显的一个代表就是:尊者!

尊者不仅是指电影中的人物,更是代表着那些以“善”为首的权威领袖。尤其是身心灵届的。

绝大部分的这类群体,虽然高高在上,精通佛、儒、道、哲学、基督教等等内核,修为也有一定境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佛性全显,人性部分就完全没有。

越是被架上神坛的人,内在的情绪越紧缩,也就越难释放,因为有“我”的权威相。

尊者被压抑的情绪怎样释放?

从他那繁花的地下室便可以窥见:地上是白日穿上道袍被众人追捧的他,地下是深夜脱下面具彰显欲望与人性的他。

在他的真实世界里,他的情绪需要通过女人、华贵的装修、高档的红酒、音乐来释放。

被陈桂林揭穿后,尊者一直以来的“定”瞬间毁灭:他先是鼓动信徒杀了陈桂林,以罪与恐惧之名:就因为你一拖再拖,才酿成的大错!

信徒受不住压力自杀了,他拿过刀,自己亲手桶向了陈桂林。

鲜血洒满了他洁白的衣裳,内在的魔性映射在他扭曲的脸。

表面有多“佛”,内在就有多“魔”!

何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从我们动了贪念开始,嗔心便已酝酿,若我们不觉察它、正视它、转化它,那它将以万种形式,成为我们的障碍之门,让我们受尽折磨。

不论我们是信徒、尊者、还是普通人。

03 三毒之末:痴

凡起贪念,嗔痴共存。

贪中有嗔,嗔中有痴,痴又有贪嗔,念念共存。

陈桂林的痴在于,要么0要么100。

一开始当杀手,他毫不遮掩,势必要当个“好汉”,保护心中的黑帮老大。

发现自己时日不多后,他更毫不遮掩,势必要“死后留名”,除二害。

0对他来说意味着是要么不做;

100对他来说意味着要么做到最好。

即使是杀人这件事。

这是很可怕的:一个人一根筋,一条路走到黑,说明他把身内的所有能量都集中在一件事上,这很难不成的。

如果这根筋用在愚痴的事情上,那么他必定会成为杀人狂魔;但如果一旦有转念的契机,那么他便可立地成佛。

还记得钟丽缇版《色戒》里,钟丽缇饰演的琶玛对纠结出家还是入世的达世,说了一句话:达世,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可成佛,在今生,这副躯体。

这种痴,既可以是偏执,也可以是制心一处。全取决于自己。

陈桂林虽然痴得彻底,但当他看见尊者在欺骗自己,欺骗世人时,念转了。

或者说,当他愿意皈依的那一刻,他那100的恶已经转为了100的善。

正因为是100,所以他清楚自己皈依的不是某个人,不是某个教派,不是某种宗教条例。而是回归到本心,循序因果的规律。

所以他能瞬间清醒,拿起枪,替天行道:惩罚尊者玩弄苍生。

他不仅杀掉尊者,还枪杀那些坚定不移的人,毫不犹豫。

陈桂林的痴,从魔转佛;

而信徒的痴,由魔入魔。

陈桂林揭穿尊者根本不是什么所谓的尊者,不过是被通缉的杀人犯后,信徒们没有动摇。

当尊者被杀后,陈桂林扬言说:如果不走的,和他的下场一样。仍旧有一部分人留下,甚至唱起了歌曲《新造的人》:

我们平凡的灵魂,紧紧跟随不需多想。

他们坚定地信仰着,可他们的心智被蒙蔽着;

他们坚定地跟随着,可他们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

陈桂林没有手软,把留下的人进行了一场屠杀——肉体与精神的屠杀。

同样是杀人通缉犯,为什么陈桂林与尊者不一样?

尊者被贪嗔痴三毒由内而外侵蚀,直至南墙也不回头;

陈桂林是看见了自己的贪嗔痴,直面了自己的贪嗔痴,然后转化了自己的贪嗔痴。

他们都要承担各自的果报,都要面对死亡,但从心相来看结局完全不同。

陈桂林最后的那场屠杀,既是惩奸除恶,也是对自我精神的屠杀。

所以最后,他主动自首,真正的忏悔自己的行为,然后笑着面对果报。

他不仅除掉了外在的三害,还除掉了自己内心的三毒。

所以他的内心,已然没有悲苦。

他超越了尊者的神相,激发了内在本自具足的佛性。

04 熄灭贪嗔痴?转化贪嗔痴!

《大乘义章》卷五:“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六根勾六尘,造成了五欲的产生。佛教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让我们通过修行来熄灭欲望延伸的三毒。

可欲望从来不是问题,虚伪才是。

陈桂林的百分百恶与百分百善,只在一念之间。

尊者的善恶却在0-100之间,游移不定:既想要道德的声明,又放不下红尘的欲望。

在善恶见的游离,让我们的心也跟着游离,于是我们带上种种面具,套上种种言辞,来包裹善的一面,从而去掉恶的一面。

于是,我们打着修行的旗号,虚伪地做着所谓的善行,心却被蒙蔽得越来越肮脏。

极少有人能像陈桂林那样,坦诚面对自己的欲望,正视自己的欲望,放下自己的欲望,承担自己欲望带来的后果。

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

恶,恶得不够彻底;

善,善得不够极致。

常常徘徊在道德的边缘,被善恶二念撕扯,极其分裂。

是人,就有欲望,就有贪嗔痴慢疑。为什么不能与它们相处?这才是禅机所在。

很多有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疑惑:

如此作恶的人,凭什么说放下屠刀就能成佛啊?

而我们这些修行人修得这么辛苦,付出那么多,结果也就这样?

就因为那一念,转得足够清明,毫不含糊,绝不拖泥带水。

而我们,总想着熄灭它们啊!

最后,真心推荐大家到电影院看看,国内难得的好片!

看完的可以留言碰撞~

————————————————————————

本文首发于【禅说电影】(ID:chanshuodianying)公众号,作者行舟


周处除三害周處除三害(2023)

又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

上映日期:2023-10-06(中国台湾)片长:134分钟

主演:阮经天 / 袁富华 / 陈以文 / 王净 / 李李仁 / 谢琼煖 / 陈秉佑 / 曾珮瑜 / 游安顺 / 刘子铨 / 吴奕蓉 / 黄迪扬 / 

导演:黄精甫 / 

周处除三害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