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对女性角色的潦草刻画以外,影片几乎没有站得住脚的善恶观,而它之所以成为爽片,是因为主角对于“Big brother”的一次次反杀。

善恶层面,很多疑问有待解决:1.害是什么?是否触犯法律被通缉的就是害?那陈桂林是否在此之中?2.杀人即罪吗?那影片中最大的罪人是否就是陈桂林?3.罪是否有等级排序?也就是两个被杀的“大哥”跟陈桂林有何区别?

综上问题,陈桂林除害的动机是他想要变得有价值,想要成名人。而他跟被杀者的差别,也就是他行动的合法性是他是孤胆英雄,而其他人是头目,是控制者,是独裁者。曾有媒体人评论台湾不是真正的民主社会,而是民粹社会。无法完全同意这样的断言,但确实这种观点呼应了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台湾的某种态度和主张。在中美的夹缝中,台湾对于群体的怀疑和对独裁者的不满。开头已经式微的黑道老大,还是对女性进行PUA的逃犯,以及最后号召大家净化自我的精神领袖。

影片的高潮并非对黑道的清除,相反台湾社会一直对于黑社会给予了一定的容忍度(相比香港和大陆来说)。法国Arte电视台的“中国黑帮”纪录片有过相关调查。而《周处除三害》呈现出来的是他们对于“白”的害怕。所以最难以辨识并解决的害出现在一个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的宝地,这些人全部身穿白衣,期盼光明。想想另一部台湾影片《阳光普照》中,最令人可怖的镜头不也发生在结尾的绿坡上,光明得叫人害怕。这是台湾电影对于“白色恐怖”的视觉化再现。这里的“白色恐怖”能否政治历史上的“白色恐怖”时期建立联系呢?

回到历史上,解严前的台湾,国民党政府实行威权主义的统治,重要原因是为了清除异己,“白色”指向了历史的创伤和记忆。

回到影片,陈桂林消灭强权的动机逻辑是什么呢?既不是复仇,也不是惩恶扬善,而是为了吸引警察和媒体的关注,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胜利的奖赏是黑道医生说的“你成了名人”。而陈桂林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呢?不是强大的精神意志,也不是聪明才智,而是“枪”。

于是影片塑造了这样一个台湾式的英雄/罪犯,他唯一相信的是关二爷和运气(子弹卡壳的人就不杀)。他不想要召唤任何精神,一旦有高于世俗的追求,就有成为“领袖”的可能,就会令人生疑。他没有超人的能力,但有枪在手,并且对于杀戮没有负罪感。他唯一达到极致的是对被操控和被欺骗的痛恨。

放在华语影片的体系中来评价,它只能是一个暂时聊以宣泄情绪,却不足以被铭记的平庸之作,相比近几年的香港本土犯罪片所蕴含的浓浓的末世感和虚无感,《周处除三害》实在太过虚假和矫饰。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周处》是主人公解救了女性,然后放了她,给她自由。以此来烘托陈桂林跟其他将女人占为己有的黑老大的不同。而《智齿》中,林家栋饰演的警察全程都在压制和利用女性来破案,到最后良心发现,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正义建立在对弱者的压迫上。这两部对比起来,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周处除三害周處除三害(2023)

又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

上映日期:2023-10-06(中国台湾)片长:134分钟

主演:阮经天 / 袁富华 / 陈以文 / 王净 / 李李仁 / 谢琼煖 / 陈秉佑 / 曾珮瑜 / 游安顺 / 刘子铨 / 吴奕蓉 / 黄迪扬 / 

导演:黄精甫 / 

周处除三害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