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德伯格在访谈中曾说,他要求动作场面必须是尽量真实的,不要吊维亚,不要那些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动作。应该说,这个目的他达到了,成熟的武指技术,与女主人公动作搏击上职业背景提供了有效保障。但奇怪的是,最容易从动作角度去感受类型电影的普通观众反而并不买账!本片目前在imdb上的分数的刚刚破6,时光豆瓣的评价也好不到哪去。

why?

个人认为,假如负面印象当中有相当程度来自于动作场面(至少个人觉得是),那么索德伯格的问题可能在于:他并没有理解武术搏击场面无论多么接近于真实,都无法改变其高度风格化的反写实的特质。因此在引入到一部相对现实主义的(即使混杂了几分古典风格)的西方特工复仇电影后,就难以避免地产生某种不协调。特别再结合相关特定角色的身份、动机去体会,这种不协调感将会变得更加明显。结果最终虽然避免了动作场面上的形式失真,却没能避免整部影片因这些所谓真实的动作场面所引发的叙事逻辑上的失真。

比如说,帅哥杀手决定干掉女主人公。照理,杀手的最高行动准则应是:简单干脆干掉对手,同时尽可能的保证自身安全。所以为什么不直接脑后开枪,而要如此繁复危险的锁喉肉搏呢?为什么要选在自己下榻的酒店房间下手,而不是诱骗到荒郊野外呢?……我们只能将其理解为是导演纯粹要加入一场打戏给观众看,不得已只能将杀手准则抛在一边。另个例子,养父家对决。跟踪电话来源倒算是特工电影里常见的配套情节。但它的本意是刻画角色之间的斗智。诸如,搜索了一大圈最后找到就在本地,然后蜂拥至地窖,发现原来只是个转接器,甚至可能还是一个诱饵,随后一身巨响……本片却将其改造成了女主人公对敌人的蔑视:就是让你们发现,然后一个一个把你们干掉!但这与其说是在表现女人的胆色,倒还不如说导演依然在刻意制造打戏的机会——不在同一屋檐下你怎么迅速开打?

无论索德伯格所追求的电影风格的来源——六、七十年代迈克·凯恩主演的帕尔默系列英国谍战惊悚剧,还是本片动作场面的技术来源——香港武侠功夫片,这些老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能够成为后辈导演模仿致敬的对象,因为它们存在一个共同的重要特质:风格的统一。

《伊普雷克斯档案》中三角站位、枪口二选一的大结局虽然也不算写实性叙事,也高度风格化,但这种风格化是与整部影片大的冷峻内敛风格相一致的。导演不会凭空以一场上司与帕尔默惨烈肉搏去收场。这种肉搏大戏,只会出现在成龙的《师弟出马》或者《醉拳2》之类的电影的结尾。而且是越长越过瘾。为什么?按照波德维尔的说法,香港电影本来就是“迈向癫狂的电影”,癫狂电影自然需要癫狂的表演与癫狂的动作风格。但你现在把冷峻的英式谍战与癫狂的香港功夫合二为一,演员一会儿装腔作势地着说着黑片时代的含蓄隐喻对白,转脸又像成龙一样疯狂去战斗……那能不乱了套吗?特别是这种混搭还是以以破坏原始风格中的精华元素为代价——就像上面说的,以降低对手的智商去刻意制造打戏。

为什么近些年产生了那么多以致敬为名的风格混搭的失败作品?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艺术原创水准下降后的浮躁心态在作祟。一方面,确实创造不出全新的有影响力的类型风格,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承认今不如昔,动辄以反传统为名理直气壮地宣称(当然,它多发生在粉丝身上):谁规定的不能如何如何,凭什么不能如何如何?凭什么超女就不能唱歌跑调,凭什么谢霆锋和希亚·拉博夫演不了动作片?……但你真的如何如何了吗?别说跑调的超女,就是不跑的能飙海豚音的,六七年过去了也未见推出几首原创金曲。小谢小拉努了几次之后,发现缺乏动作功底的小身子骨即使在更高级的动作指导掩护下也依然还是不给力,没辙了,只能转而去给廉颇老矣的成龙和布鲁斯威利打下手。

制胜一击Haywire(2011)

又名:即刻反击(台) / 狙煞特攻(港)

上映日期:2011-11-07(AFI影展) / 2012-01-20(美国)片长:93分钟

主演:吉娜·卡拉诺 Gina Carano/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查宁·塔图姆 Channing Tatum/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Antonio Banderas/迈克尔·道格拉斯 Michael Douglas/比尔·帕克斯顿 Bill Paxton/迈克尔·安格拉诺 Michael Angarano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Steven Soderbergh编剧:Lem Dobbs

制胜一击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