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半小时的一个小故事,儿童向,大胆的创意,出色的特摄,能感受到认真的制作态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1963年的中国科幻,浓缩了当时特定时期的科学技术观念和哲学观念,当时的历史就这样被积淀下来,经过六十年的岁月匆匆,在作为观众的我之中再次展开。真·电影的魅力。

首先,毋庸置疑,《小太阳》里面希望搞多一个太阳(后羿:我好像被冒犯到),北方就能一年四季如春,植物、花果、蔬菜就能更快繁殖和成熟,北方人就能更快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样的想法创意在我们现代生态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等科学知识看来,绝对是错误的不能再错的。冬季、寒冷、冰雪、凋零等等在自然生态系统里面自有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人为去改造气候和生态,还不是改一点点,而是加了个巨大的“能量源”(即便假如这个小太阳只照射北方),大量瞬间涌入的热量轻易就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给摧毁掉,揠苗不能助长。

再且,作品里面还有一点超级有意思、在当时算相当前沿的科学创意,就是通过可控的正反物质结合产生巨大能量来制造小太阳。可控的湮灭技术,在我们现在看来,肯定也是害怕大过喜悦的。电影《湮灭》。。。也许在原子弹爆炸前,对于可控的核裂变技术的科幻创意也是正向积极的。总体来说,现代科幻里面还是技术悲观主义多很多。技术乐观主义显然不是主流(在技术哲学领域就更加不是主流了)。

Okay,当然我们是受过现代科学知识、末日灾难电影和生态wen明建设的洗礼,所以自然的生态平衡以及不能滥用技术(不然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是我们现代人的“科学常识”,我们才能说出这样的批评。

那六十年代的人们,当时这部作品的创作者们,他们的“科学常识”是?

——如题,人类有能力、有信心可以“改造自然”。自然没有主体地位价值,自然系统附属于社会系统,自然资源服务于人类需求。这种想法肯定不是当时我们独有,基本全世界都是这样的。生态环保运动记得是在七八十年代在起步的。1933年《金刚》各种航海探索、土著、炸药、抓猛兽、英雄救美、百脑汇猎奇、城市轨道、帝国大厦,将美国的强势形象展现得非常充分,把土著人搞了,还把一个完整保留了超远古生态环境的岛屿给搞了,而05版《金刚》显然极其强烈地批判人类破坏生态。

So,时代的显著差异,“科学常识”的显著差异。从“改造自然”到“顺应自然”,两山论,盖娅假说,自然平衡观念,科学思想观念沿着某一条逻辑路线在演变着,通过考察不同时期的科幻电影,我们切实感受到这种演变过程。

最后在补充两点有意思的:

1科学家做实验时的BGM很有意思,有一种很紧张、悚然的感觉,情绪非常聚焦,似乎想渲染一种紧张严肃的氛围,但我却感受到一种毛骨悚然,他们竟然在做的是正反物质湮灭技术,天啊,一下子泄露了怎么办?那些孩子怎么办?他们还是红领巾啊。

2可重复使用火箭,哈哈!@一下马斯克,看来可重复使用火箭这种想法才是符合人们的基本技术幻象的,一次性不太浪费了咩


小太阳(1963)

上映日期:1963片长:31分钟

主演:毕克 / 金乃华 / 倪康 / 高加索 / 朱妙善 / 陆道虹 / 

导演:王敏生 / 编剧:王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