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看到最后几集应该算是卒章显志。看到还很多人都还在骂陈韵如三观不正该和三观不正的变态班长在一起,或者骂什么喜欢陈韵如的人也是三观不正。什么是三观正?什么是不正?黄雨萱就是正,陈韵如就是不正;李子维就是正,王诠胜就是不正,莫俊杰就是不正;阳光向上乐观积极就是正,悲观内向就是不正?单一的二元对立思维本来就极其狭隘了,再用这种观念来匡正自己看到影视剧人物,实在偏激。
正与不正,善与恶,黑与白……这些相反的理论,它们通常会以以阶级形式出现元对立。我们需要包容的灰度思维,别再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高高在上去的指摘那些你无发理解的“异类”,这是认知需要,也是为人应有的素养。

这部剧的争议点其实就是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社会对人评价的单一标准和我们的审美应具有多样包容性。

要说陈韵如比黄雨萱差在哪里,绝不是她没有黄雨萱那样活泼开积极向上的性格,而是她不能做到自我认同。这一点,是她悲剧的直接原因。而她不能建立自我认同,与她得不到社会认同不无关系。

社会认同也就是说我们的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是符合大众行为的,不属于另类独行的,总是在大众可理解的规范上作出言语或者行为才能得到认同。而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的认同,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然后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
自我认同需要社会认同来加固,换句话说,你所认可的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大众让你认可的。那么不认可的那部分呢,抹掉咯。
就像陈韵如的阴沉性格,莫俊杰的耳朵,王诠胜开始的性向,抹掉咯。

在讲陈韵如这样的怎么也会有人喜欢这样的话的时候,要是能换个角度想就好了。哪一天你因为你自己无法选择的家庭成长环境铸就的性格行为方式怎么也不能被人接受认可的时候,应该就能理解她了。
她假装黄雨萱,就像穿上了灰姑娘的水晶鞋。十二点之后,水晶鞋失效了,再也没有人愿意去倾听这个,这个孤独患者的求助和呐喊。
莫俊杰一只耳朵听不见,却能“听到”她,所以最后成全她。
黄雨萱能坦荡荡是因为在他占用陈韵如身体的时候从没有人追问过陈韵如去了哪里,大家都希望她消失。
凶手是谁?是落入社会认同的窠臼,狭隘的不接受“异类”的我们。
最后,结局很满意,萝卜青菜都各有所归。莫俊杰和陈韵如在一起的画面好甜好治愈。



感觉全剧里最让人心疼的角色。包括看李子维和黄雨萱甜甜互动的时候,也一直揪心地想起她。
是不是像陈韵如这样的女孩子,永远得不到认可,就永远不能让自己喜欢的人喜欢上自己,永远不能被重视,永远只能被关小黑屋,永远只能是背景板?
每个女孩子的青春里都有个李子维吧,但并不是哪个女孩都是黄雨萱啊,那些陈韵如们怎么办呢?
那个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跟着音乐摇摇晃晃轻轻歌唱的陈韵如,不够美好吗?

不想说陈韵如黑化。为啥黄雨萱占了陈韵如的身体和李子维在一起就该是光明正大理所当然,但是当陈韵如反过来这么做的时候就是心机就是黑化然后大家就无法接受?
22集陈韵如回来之后和李子维互动时那种小心翼翼的表情,开心又怯怯,太让人心疼了。可是大家喜欢的好像还是黄雨萱的大摇大摆。
还有莫俊杰,那么暖的人,但感觉从他一出场就自动成了悲情的陪衬。
陈韵如和莫俊杰,才是黄雨萱和李子维的反面。
阳光开朗的人横跨时间要爱,孤僻内向不善言辞的人连爱的机会都没有,还都死了,死了!
”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才能得到幸福”,这样的观念一直浸透在我们的所有日常,对这种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实在有些恨了。
如果最后大家都认可只有黄雨萱才能和李子维幸福的生活。那么女孩们只有对着幸福的黄雨萱牙牙学语。
大家都是黄雨萱,哪里还有陈韵如。
幸福有了,可是自我死了。
我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讨喜?如果我不一样,那就不一样。我的生活不曾取悦我,那我就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先自洽吧。
最后附上谢耳朵

想见你想見你(2019)

又名:Someday or One Day

主演:柯佳嬿 许光汉 施柏宇 颜毓麟 严艺文 张翰 林鹤轩 郭文颐 吴志庆 林子珊 张毓晨 曾之乔 徐诣帆 朱芷莹 简廷芮 梁洳瑄 马惠珍 连晨翔 邱胜翊 杨翘硕 安伟 黄鸿升 章广辰 

导演:黄天仁

想见你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