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人格结构就像一个背景,所有行为、幻想、想法都是在大框框里。

比如在心灵猎手和不要搞猫里,就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

一般来说,偏执狂会容易激情杀人。比如医患纠纷里,捅死医生的,都是清一色的偏执狂。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是,你给他看了15分钟,给我看了13分钟,你是不是针对我,瞧不起我?

而有预谋的,变态连环杀手,就是清一色的反社会人格障碍了。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欺骗和仇恨,他们没有内疚和羞耻感,缺乏情感能力的他们冷静又聪明,不必受到关系的扰动,能制造难以破案的,难以抓住线索的,长达几十年的连环谋杀案件。白银杀人案的主角就是反社会主诉。

不要搞猫,那个杀死中国留学生的那个,卢卡斯。他一开始,更多看到的是,一个恶性自恋患者的症状,但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反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这个部分的心理学原理,让我非常感兴趣。

---

婴儿在离开母体,感到饥饿、冷等刺激后,本能的反应就是暴怒。暴怒是一种渴求交流的愿望,用巨大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暴怒,希望得到满足。

婴儿会希望控制客体,以此避免自己感到痛苦,比如控制乳房。强度再大,婴儿就希望客体感受到痛苦,就是报复客体。比如用力吸奶之类。

然而,当这种刺激继续升级的时候,没有人陪伴,长时间的饥饿等等,就会形成更为仇恨的结构,渴望破坏、毁灭好客体,比如撕咬乳房之类的冲动,心理学叫做ENVY。

婴儿的反应级别,其实原理都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强度不同而已,并无明显界限。但总体来说,不同强度的反应类型,会导致不同的防御组织。

这种不同的防御组织,就形成了,所谓了精神分裂、反社会、偏执型、边缘型、自恋型人格障碍等等。

----

比如在反社会结构中、精神病性防御为主,以防御偏执性移情,整个世界被仇恨充满。他们没有任何好的体验,整个世界都是充满了坏的,人个人之间毫无好的迹象,以谎言和欺骗来防御内在无情的,暴力的世界。

在偏执型人格中,偏执性防御为主,以防御理想化移情,避免自己体验到心理现实。他们仇恨整个世界,并以攻击性来防御内在对于理想化客体无法得到的悲伤。

恶性自恋结构中,偏执性特征及反社会行为组合在一起,以防御理想化移情。他们充满了嫉妒和仇恨,防御自己对依恋的渴望。

----

剧中女主,她在之前的经历描述中,25岁没日没夜的奋斗,为自己盖了房子,然后身体开始崩溃。她成为网红,并认为丈夫是完美的。她对于老公的母亲的怒火,无法控制。她对于老公的变化也一无所知,只是知道老公不和自己做爱就是出轨了。这里其实看到了很多分裂的结构,这种分裂都是很早期的人格结构。问题是,女主是自恋型人格组织,还是边缘型人格组织?

其实我会觉得女主更多是呈现了边缘性的人格组织特征,甚至她很可能就是一个边缘人格障碍患者。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社会功能通常还是不错的。

---

剧中的男主,让我很困惑。如果按照他的描述,他可以在车后面放着妻子尸体,还带着两个孩子,开车那么久走到油罐那里,那么残忍的杀死孩子。这妥妥的反社会人格障碍。

因为那么大的仇恨和决心,在1个小时的车程里,都无法浮现罪疚的特征。这真的可以在其他人格特征中出现吗?生活中他每天都陪着孩子玩,看起来孩子是那么的爱他,在视频中,孩子和父亲的互动要明显好于母亲,两个女儿更爱父亲一些。这说明,孩子体验到了来自父亲的爱,这是怎么反转的?

谁可以给我解释一下,从心理学来说,我没办法理解这个反转。他是反社会型人格吗?如果是的话,他是可以通过测谎的。而且他的欺诈本性也会不断的逃避测谎的。

这个电影中,在我看来还有很多谜团。在心灵猎手那个剧中,有很多变态杀手,听一听倒是都符合逻辑,而这个男主身上,还有太多的谜团。


美国谋杀故事:隔壁那家人American Murder: The Family Next Door(2020)

又名:美國殺人檔案:鄰家好爸爸

上映日期:2020-09-30(美国)片长:82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珍妮·波普尔韦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