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乔传,其实是有关四个偏执狂的故事。

楚乔,奴婢的身份,让她对生如蝼蚁、命如草芥有切骨的体会。亲人伙伴的惨死,让仇恨深埋在她的心里。她恨的是吃人的世道,即便她的力量再弱小,她也想与这世道对抗。有着这样的执念,楚乔可以在青山院忍辱负重(对于楚乔而言,留在这个害死她亲人、把她当做奴婢践踏的地方,本来就是一种磨难),可以拿刀指向有恩于她的主人,可以背叛同生共死的伙伴。因为在她心里,任何人命都不该枉死,哪怕有再多的理由。践踏无辜生命的人,都会成为她的敌人,天下大局从来不是她所考虑的重点。所以说,楚乔更像是一个疯狂的侠客,秉持着心中的执念,为天下人行侠仗义。

燕洵,身世坎坷的贵族,家族的横祸让仇恨成为他生命的全部。九幽台的惨烈,让他愤恨一切背叛,发誓杀尽天下背叛者,以祭奠家族亡灵。血洗长安,占领大魏,杀掉背叛燕北的人,大仇已报。但是,心中的执念却让他无法再停下来。他不愿像他的父亲一样,再次遭受背叛,所以他要杀掉所有可能背叛他的人,包括乌先生、羽姑娘、秀丽军,甚至他的亲妹妹。仇恨的执念已成心魔,成就了他的江山,也让他成为了自己曾经痛恨的嗜血君王。

宇文玥,门阀的主人,看起来享尽荣华,事实上却在门阀残酷的斗争中已受尽折磨。自幼母亲惨死,父亲离弃,过继为长房长孙,手中握住了别人艳羡的一切,心中却无所依靠。他救下星儿的命,给星儿名字,教她武功,让她按照他的愿望成长。在他眼中,星儿是属于他的宝贵之物,他不愿失去,更害怕失去。对于星儿的保护,与其说是深爱,不如说是他难以放下的执念。星儿变成了楚乔,已不再属于他,他越抓不住她,就越疯狂地去留住她,哪怕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疯狂的执拗,居然至死不休。

元淳,身份高贵的公主,却是故事中最可怜的一个。对燕洵的真情始终未变,却被无情地践踏。怀一颗少女的真心,却遭遇最凄惨的凌辱。在她的生命里,对燕洵的爱纠缠了太多的恩怨情仇,已经成为她难以放开的执念。因为这执念,她放弃了所有尊严,不远千里向自己的情敌讨债,甚至自感堕落,只为寻找机会向情敌复仇。只是她再多的恨,竟然都没有让她再去伤害燕洵。这份痴情让她成魔,至死都无法摆脱。

原著洋洋洒洒一百多万字,电视剧总是让人担心能不能拍得荡气回肠。事实上,拍好一场冰湖诀别,这个有关执念的故事就已经成形。对于楚乔,什么是敌我;对于宇文玥,要不要放手;对于燕洵,如何面对背叛。他们的执念,会不会动摇,他们的疯魔,会不会停止。

冰湖诀别之后,再来改评论吧。


冰湖诀别之后,全国观众都想和导演编剧诀别了吧。不用大刀,导演编剧已经被骂得飞起。听说这部片子拍了五个月,我就特别好奇,这么长的周期都干嘛了?剧组是用来自我陶醉、自我感动了吗?观众和你们什么仇什么怨,弄出这么个玩意儿逼广大观众盆友砸电视?九幽台的惨烈逼真得简直感人,冰湖诀别的五毛特效竟然糙得令人发指。前半部分服装场景精良,打戏惊艳,观众给了多少期待。谁成想,后面剧情混乱也就算了,整个剧组仿佛一夜之间陷入了经费枯竭的境地,场景潦草,服装出场混乱,特效五毛。我就又好奇了,导演是导到一半被板砖拍昏了吗?冰湖诀别也算是这场闹剧的谢幕吧,再多的鲜血和眼泪,也架不住整体的敷衍了事,感动的泪水还没流出来,骂人的冲动已经涌上心头。呵呵。


正经一点讲,楚乔传成为一部现象级的热剧,必然有它优秀的地方。但是,剧本处理的草率,后期制作的粗糙,演员水平的参差不齐,也让它挨骂成为了必然。

别的不说,就楚乔传这个故事本身,是很不错的。一个跌宕起伏的励志故事,不缺热血,不少狗血,要讲得精彩并不难。但是,要把一部网络小说改编成一部合格的电视剧,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处理好,就是多线叙事。一部拍摄了小半年,六十多集的电视剧,拍不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理由竟然是原著太长。想想是有些可笑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36集就能成就经典,即使啰嗦如李少红也只用了50集。所以,故事长短以及支线多少并不是决定电视剧长度的唯一标准,如何理清庞杂的故事线,进行必要的取舍和修正,才是决定电视剧优劣的基础。

楚乔传原著篇幅很长,故事格局比较大,正面描写的人物较多,如何用有限的篇幅去刻画众多的人物,而且不会损坏主线剧情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是原著作者,这方面做得并不好,很多人物写着写着感觉就丢了,后面突然冒出来,不仅突兀,故事合理性也会受到影响。必须承认,电视剧改变还是经过了一些努力的。青山院的戏份增加,为星月感情线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比原著更清晰一些;对主角的刻画,特别是对宇文玥形象的设计也更为成功;楚乔身世的改编,确实能为故事增加一些合理性(虽然烂尾了)。但问题是,整体故事基本还是从原著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的点,勉强形成了故事线,而“点线”的关系却缺少了“面”的支持,逻辑线就显得不够清晰,给人带来“主角下线、配角突兀”的感觉。到最后,主线故事讲得不够痛快,支线故事讲得莫名其妙。

其实,一般以人名命名的电视剧,在绝对主角的光环下,但凡一个配角的故事,都有可能破坏主线剧情,给人一种文不对题的感觉。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将绝对主角象征化,让他(她)成为一代时代的象征,主角在完成推动时间线的任务后,由配角来丰富故事的内容,电视剧整体事实上是在描述一个时代的故事。《汉武大帝》就是这类处理方式的代表作,整个故事看起来是汉武帝跌宕的一生,但并不影响观众记住卫青、霍去病、窦太后、王皇后、田蚡、平阳公主等等这些配角的光芒,而且正是对这些人物的细致描绘,才让汉武帝的故事更为丰满。这么做的好处是让故事显得更为大气,人物形象更为丰富立体,故事不易落入俗套,更易成就佳作。但缺点也非常明显,故事的格局必须足够大,绝对主角的光环必须有足够的说服力,主线支线剧情逻辑必须严密。这不仅对故事本身的要求提高,也需要导演和编剧有足够强大的功力。

另一种处理方式就是保证绝对主角的绝对主体地位,让一切支线故事服务于主线,让其他所有角色的让位于主角,完全凸显主角光环。《武则天(刘晓庆版)》采用的则是这种处理方式。不难发现,电视剧整体都是在讲武媚娘开了挂的一生,即使是贵为天子的男主角李治,其一言一行的设计也都是服务于女主角故事的推进。整部电视剧对武则天的细致刻画,为故事本身注入了更深的内涵,创造了升华故事主题的机会。这么做的好处,首先就是能够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其次是可以通过细致的故事描绘主要人物形象,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更为精彩。但这么做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让故事落入俗套,导演编剧成为“金手指”,主角光环过于耀眼,故事逻辑合理性出现问题。因此,采用这个处理方式,更应关注对剧本细节的打磨和演员的表现,符合人物气质的台词、形象、服装,都至关重要,导演和演员对主角内心的挖掘必须深刻。

个人以为,楚乔传作为一个披着女权外衣的玛丽苏故事,更适合采用第二种处理方式。楚乔作为一个人猎中濒死的女奴,首先需要寻求的就是生存;当她获得了生存的机会,掌握的生存的技能,她需要的就是自由;当她取得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她需要的是侠义的升华;当她发现侠义只能救一人,而不能救天下时,她就需要磨练权谋和意志;历经磨难,她才最终成为有能力追逐自己信仰的秀丽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宇文玥、燕洵,还是萧策、元淳,都只是推她向前的因素。人猎场被燕洵所救,进入青山院受到宇文玥的谍者训练,逃出青山院与燕洵共赴九幽台,长安叛乱返回燕北,让楚乔从一个女奴成为一个侠者;燕北的权力争斗,宇文玥的逝去,让她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明白追求信仰仅靠侠肝义胆并不可靠,与燕洵决裂,才是她迈向将军之路的第一步;在大梁的运筹帷幄,让楚乔成为了真正的将军,如果没有宇文玥感情线影响,她接下来走上的应该是一条王者之路。将这条故事线讲得有血有肉,楚乔的人物特征才能真正立得起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形象完成整个故事。

就楚乔传电视剧的改编来看,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竟倾向于选择第一种处理方式,然而又不够彻底。导演和编剧在凸显楚乔绝对主角地位的同时,似乎非常希望拉大整个故事的格局,释放诸多配角的魅力。可怜楚乔本身并不足以代表一个时代,让其他角色反而有了尴尬的抢戏的感觉。当导演编剧意识到这个问题时,配角们又一个个莫名地领了盒饭。故事这样讲下来,主角憋屈,配角更可怜,故事线被打乱,让观众产生“这是啥,这又是啥”的感觉。再者,台词设计实在太差。楚乔每一个阶段台词表达与身份不够契合,台词情绪又不够到位,要么过于冷漠,要么用力过猛,给人一种圣母无情的错觉。事实上,楚乔身上的特质随着故事的推进总是在变化,从青山院的忍耐,到莺歌小院的坚毅,再到燕北的隐忍,体现出的是楚乔的成长。可电视剧中的台词设计,怎么说呢,傻姑娘,中二少年?台词的硬伤,对人物内心刻画流于表面,让第二种处理方法也难以在叙事中发挥作用。

说来说去,还是诚意不足。说了一大堆,专业的编剧们不会不明白。看看楚乔传编剧那一长串名字,就能猜到有多少编剧在拍摄过程中摔了本子。电视剧宣传时,总强调打戏如何精彩,现场如何艰苦,服装如何精良。可这其实都不重要,没有好的叙事设计,没有好的台词设计,一切都没有了基础。而这些设计,不需要大制作,不需要名演员,主要需要导演编剧动脑子。可遗憾的是,他们似乎只会动脑筋。


给烂片苦口婆心写影评,也算是我的一种无聊的执念吧。只是希望以后能多看到一点诚意,少一些烂套路。


楚乔传(2017)

又名:特工皇妃楚乔传 / 11处特工皇妃 / Princess & Agents / Agent Princess / Princess Agents

主演:赵丽颖 / 林更新 / 窦骁 / 李沁 / 王彦霖 / 邓伦 / 牛骏峰 / 金士杰 / 黄梦莹 / 田小洁 / 孙宁 / 曹曦月 / 王嵛 / 李若嘉 / 刘玉翠 / 蒋依依 / 黄海冰 / 胡兵 / 阮圣文 / 

导演:吴锦源 / 编剧:嘉纹/杨涛 Tao Yang/陈岚 Lan Chen/潇湘冬儿 Na Zhao

楚乔传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