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层理论

实现阶层跨越,贯穿李白、高适的一生。什么是阶层跨越,简单来说,就从下等人,到人上人。封建时代的人,分等级,自上而下为士农工商。高适从农,李白从商,他们要跨越到士的阶层。

他们的阶层跨越之路并不顺。高适直趋长安,失败了,返乡。去投军,失败了,返乡;投哥舒翰,终于成功了。总之,高适到阶层跨越,总是在“尝试-失败”的循环中,投入大半生的精力。

李白呢,一生三次去长安,开元十八年、天宝元年、天宝十二年。背后心理,都为了功名。可这个人,性子急,如同今人,总想一夜暴富。第一次历史介绍不多,应是无疾而终,第二次是玉真公主推荐,被供奉翰林,没几天,就从山顶跌落到山谷。第三次也是在研究中,似乎是李白向朝廷献策,但是投赠未果。(安旗.李白三入长安别考[J].人文杂志,1984)

李白为了功名,除了从三入长安的视角去看,还可以从他倒插门、从永王粼可以看出来,他对出身遭受的社会歧视给他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甚至是阴影,从永王更看出来李白急于成功而没有理性的政治头脑。

李白是写诗的,可惜没有作家的职业,没有诺贝尔文学奖,不然他可以凭借作家职业荣登福布斯排行榜,也得是封建贵族的座上宾。

2、阶层跨越中的破坏实验

什么是常人方法论,我们知道,社会学创建以来,一方面仿照自然科学路线,求一种科学理性。另一方面,搞了很多宏大理论,解释社会运行规律。但是,到加芬克尔这里,这些传统理念都破了产。加芬克尔,就是常人方法论到鼻祖。

常人方法论很古怪,创始人加芬克尔的人生肯定不是顺顺当当的,据查,他是移民后代,和主流社会又些格格不入,上大学时候,白天读书,晚上干活记账,还没学位。(李康,加芬克尔与常人方法学,知乎)这和求阶层跨越的李白他们心境是一样的。

加芬克尔提了一个破坏实验,就是不按常识出牌,看对方反应,以达到社会社会规则的目标。李白和高适年轻时期,搞了好几次破坏试验。

李白的天真,高适的年少无知,最离谱的是李白。作为贩夫走卒之徒,竟然直接行卷,遭人唾骂。还是高适懂规矩,知道自己家和他们没交情。所以,这个破坏试验虽然不是有意为之,但是也起到了同样的认识行卷的潜规则这一社会现象的作用,和破坏试验的套路是一致的。

行卷失败后,去黄鹤楼,几杯酒下肚,李白又飘飘然,竟然要写诗,要在天下名楼写诗,要写在最好的诗所在的诗板上。这两个籍籍无名的毛头小孩,竟然要挑战天下名诗,当然被观众嘲笑。这里又是一个破坏试验,就是对诗歌权威的不够尊重,自己没名声,就不能和他们比肩而站。这个在今天也是,我写了不少批判社会工作大佬大推文,最终也是一地鸡毛。

黄鹤楼之后,高适竟然要去长安,还是一地鸡毛等着他,他的家族已经没落,竟不知世态炎凉。这又是一刻,权力到期后没人尊重你。但是,至少,高适的行卷还有些对常识套路的尊重,因为他行卷的这些王公贵族,还多少与他家庭有交集,不想李白那个愣头青。

高适搞了破坏实验后,就醒悟了,知道结合自己的长处去实现自己阶层跨越的目标。然而李白一生都是幼稚的,一生似乎都不懂人世间的人情世故,只要走入凡尘就失败,这种幼稚产生的失败,造就了他的诗歌的伟大。他的破坏实验,历史不曾记得人们的嘲笑,他的光芒盖过唐朝所有的皇帝,他的诗歌成为民族的文化瑰宝。然而,这都是身后事……

3、总结与反思

成长就是一路创伤,李白高适也是这样。阶层跨越很难,即使渤海高家的李适,即使才华入暗室明珠的李白。然而,难到一定程度,就意味着王朝的腐朽。

破坏实验在常人方法论中是有意为之,李白和高适是无意之举,他们的这种行为发生在少年时代也容易理解,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对于所遭遇的事件会有更多的索引性表达,入李白面对现实困境要去当道士,高适为了救李白去拜托郭子仪。到最后,李白也拒绝所谓的成熟,而高适已经是常人,不仅是常人,还是实现了阶层跨越的士了。

4、引申

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库中,高适的这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是主旋律,因为是主旋律所以是不缺的。我们缺的是李白身上的那种精神基因。面对进路无门的人生处境,李白怎样努力又怎样解脱,始终保持他那谪仙之姿。能在封建社会保持这种独立又有飘逸的人格气质,即便放在如今时代,也是凤毛麟角。

在某种人生境况,在千万人的人生中,人类的精神基因是多样的。人生纵然是多歧路,行路难,但是有李白。万一哪一天,哪一个人的人生过于失望,从麦田的悬崖跌下,李白就是那个麦田的守望者。


长安三万里(2023)

又名:Chang An

上映日期:2023-07-08(中国大陆)片长:168分钟

主演:杨天翔 凌振赫 吴俊全 宣晓鸣 卢力峰 孙路路 刘校妤 路熙然 李诗萌 胡亚捷 巴赫 徐佳琦 邱秋 商虹 陈喆 汤水雨 姜秋再 巫蛊悠悠 付博文 严燕生 范哲琛 杨凯祺 蔡壮壮 谢轶辉 栾立胜 

导演:谢君伟,邹靖

长安三万里相关影评